节点文献

不同频率的逆腹式呼吸练习对中老年女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韩晓明胡晓飞

【机构】 北京体育大学

【摘要】 研究目的:本研究探究不同频率的逆腹式呼吸练习(5次/min至10次/min共6种频率)对中老年女性原发性Ⅰ型高血压患者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的差异性影响,试图发现逆腹式呼吸练习的有效频率区间和相对较优频率,并分析其产生差异性影响的原因,从而为运用逆腹式呼吸练习预防和改善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引起的原发性高血压开拓新视野,为针对性创编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选取30名(58.7±2.3岁)中老年女性原发性Ⅰ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心血管反射实验(血压、卧立位收缩压差、心眼反射实验等测试),确定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发病原因为交感神经亢进所引起。测试过程包括:自然呼吸(A)5min——逆腹式呼吸(B)10min——自然呼吸(C)10min。分别测试5次/min至10次/min共6种频率逆腹式呼吸前、中、后三个阶段连续过程的心率变异性(HRV)、血压(BP)、血压变异性(BPV)和压力反射敏感性(BRS)。采用PolarRS800CX运动心率表测试受试者HRV;采用美国Suntech Tango M2动态血压监测仪测试BP和BPV;利用运用心率和动态血压监测仪,连续记录收缩压和心电图R-R间期5min来实现,从而分析检测BRS。同一频率下逆腹式呼吸练习前和中、前和后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频率逆腹式呼吸练习间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逆腹式呼吸练习与其前的自然呼吸相比:(1)频率为10次/min和9次/min的逆腹式呼吸练习对HRV、BP、BPV和BRS的影响无显著差异(P>0.05);(2)频率为8次/min-6次/min的逆腹式呼吸练习可显著提高HRV中的TP、LF和HF,显著降低SBP、SBPSD、SBPCV(P<0.05);(3)频率为7次/min和6次/min的逆腹式呼吸练习,可极显著提高HF(P<0.01);仅6次/min时,DBP、DBPSD显著降低,5次/min时,SDNN、TP、LF、BRS up显著提高,SBP和SBPSD显著降低(P<0.05)。2.逆腹式呼吸练习结束后的自然呼吸与逆腹式呼吸练习前的自然呼吸相比(逆腹式呼吸的延迟效果):(1)频率为6次/min的逆腹式呼吸练习结束后自然呼吸10min内,TP、LF、HF及BRS up仍显著高于逆腹式呼吸练习前的自然呼吸,SBP、DBP、SBPSD、DBPSD、SBPCV显著降低(P<0.05);(2)5次/min时,TP、LF显著性增大(P<0.05)。3.有效频率区间内不同频率的逆腹式呼吸练习(前、后差值)两两对比:(1)与8次/min的逆腹式呼吸练习相比,7次/min的逆腹式呼吸练习可显著提高HF、BRS up,显著降低SBP、DBP、SBPSD和SBPCV;6次/min可显著提高TP、LF、HF、BRS up,显著降低SBP、DBP、SBPSD、DBPSD、SBPCV和DBPCV;5次/min可显著提高LF(P<0.05);(2)与7次/min相比,6次/min可显著提高TP、LF、HF、BRS up,显著降低SBP、SBPSD和SBPCV(P<0.05);(3)与6次/min相比,5次/min的逆腹式呼吸练习显著降低HF、BRS up,而SBP、DBP、SBPSD和DBPSD则显著升高(P<0.05)。研究结论:1.不同频率的逆腹式呼吸练习对中老年女性原发性Ⅰ型高血压患者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具有较大差异性,存在着无效区间(9次/min-10次/min)和有效区间(5次/min-8次/min)。2.频率为6次/min的逆腹式呼吸练习可有效调节和改善中老年女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且具有良好的生理后效应。3.就本研究而言,6次/min的逆腹式呼吸练习为6种频率中的较优频率。

  • 【会议录名称】 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
  • 【会议名称】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 【会议时间】2019-11-01
  • 【会议地点】中国江苏南京
  • 【分类号】R544.11
  • 【主办单位】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