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高校游泳竞赛特色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 广东培正学院;
【摘要】 研究目的:在提倡体育竞赛创新和大众化参与的发展趋势下,以校运会为首的各项目竞赛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并取得丰硕成果,而游泳竞赛几十年来几乎一成不变,基本上是原地踏步。传统游泳竞赛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其逐渐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在众多校园体育竞赛中正面临着边缘化的危险。本研究拟通过开展特色化建设,以革命性的创新挽回传统游泳竞赛人心渐失的颓势,旨在为高校游泳竞赛改革提供借鉴和实例参考。研究方法: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实证研究法等方法。结果与分析:1.以××大学游泳比赛为例,分析了××省高校游泳竞赛开展现状,研究发现:传统游泳竞赛在新生入学人数增加及会游泳学生人数增多的情况下参赛人数并无明显变化,陷入"瓶颈期";传统游泳竞赛的"经典模式"存在历经数十年而未曾"进化"现象。研究认为游泳竞赛现实困境的主要成因有:办赛宗旨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竞赛"选拔人才"的功能被数倍扩大;以"代表"为主要特征以"集体争光"为目标传统"赛文化"观念根深蒂固,对游泳竞赛产生深刻影响。2.以参赛者为中心,变"管理"为"服务",构建"场地开放,报名自由,参赛便捷,组织高效"的游泳竞赛"超市化"新模式:1)场地模块化布局。将游泳池重新划分为五个相对独立的模块,各模块承担相对固定的比赛项目,提高场地利用率。2)无障碍参赛。以个人赛取代团体赛,各项目不限报人数,各人不限报项数,现场即时报名。3)"并联式"竞赛。五个功能区的所有项目同时进行,距离相同的同一组比赛不分性别,不分项目同时进行,成绩分类录入,设置比赛的开,关门时间,学生可在规定时间的任意时刻参赛。4)弹性名次录取。借鉴文艺类竞赛等级制奖励办法,创设出按参赛人数比例弹性名次录取。游泳竞赛"超市化"模式畅通了参赛渠道,提高了比赛的运行效率,扩大了比赛容量,激发了学生的参赛热情,实现了竞赛要素八个方面的转变,较好地解决参赛难问题,避免了"精英"体育怪圈,游泳竞赛回归全员参与的办赛初衷。3.分析了《全国游泳锻炼等级标准》高校推广遇阻的原因,认真研究日本《泳力認定》制度及其实施情况,参照电视媒体流行的户外竞技闯关节目做法,创立泳力认定制度:泳力等级认定面向全体学生,侧重参与"广度",以体验游泳运动和检验游泳教学成果为目的,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较好地解决中低水平学生获奖难问题;泳力段位认定适合中,高水平学生,侧重参与"深度",旨在通过长期有计划,有目标的练习形成游泳锻炼习惯;泳力挑战认定适合高水平学生,以培养"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体育精神为目的,突出"精,尖",旨在形成游泳特长。泳力认定制度符合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游泳赛改理念,淡化了竞技意识,转变了学生获奖观,是对体育竞赛奖优传统的积极创新。3,针对游泳教学,竞赛脱节的现实,提出教赛融合改革方案:1)内容融合:学以致用,依教办赛。选定学生认同度较高的10个项目替代原有的竞赛项目,实现教学内容与竞赛项目全覆盖"对接"。新的竞赛项目贴近游泳教学实际,与学生现有能力相匹配,竞赛参与度高,开展过程顺畅。内容的融合是解决教赛分离的根本办法,是教赛融合的核心环节。2)过程融合:融赛于教,课中有赛。将游泳竞赛拆分为一次"正赛"和若干次"分赛","正赛"举办时间固定不变,"分赛"放到游泳课堂,不同时段开展不同项目的竞赛,通过采用"统分结合,以分为主"的办法实现教学过程与竞赛过程同步"对接"。"分赛"是教赛融合的主要形式和常见形态。3)评价融合:成果互认,为教"导航"。凡取得泳力认定证书可免游泳期末考试,按该项成绩满分计算;凡按要求完成的测验,教学比赛,期末技评考试,期末达标考试视为通过泳力认定,达标者发予相应证书。评价融合为教赛融合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教赛融合的创新价值:教之有益补充,赛之有利延伸,教赛互促,互利共赢;转变办赛观念,以参赛者为中心,变管理为服务,主动出击,"送赛上门"。研究结论:游泳竞赛特色化建设以问题为导向,深入研究和分析提高学生参赛积极性的途径和方法,通过破旧立新,推动游泳竞赛转型升级。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新模式运行稳定,参赛人数逐年增多,传统游泳比赛人数少场面冷清的局面得到显著改观。
- 【会议录名称】 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
- 【会议名称】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 【会议时间】2019-11-01
- 【会议地点】中国江苏南京
- 【分类号】G861.1
- 【主办单位】中国体育科学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