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华北平原隋唐时期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特征
【机构】 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河北省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重点实验室;
【摘要】 华北平原隋唐时期人口密集,农业生产发达,目前这一区域关于该时期的研究多集中于遗址的发掘和文献考证等方面,对于这段历史发生的环境背景鲜有研究。本研究在两个AMS-14C测年的基础上,通过42个地层样品的孢粉分析,较高分辨率地揭示了隋唐时期(591~706A.D.)华北平原的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特征。研究结果显示该时期华北平原孢粉类型以禾本科(27%)、蒿属(16%)、藜科(13%)、莎草科(13%)等为代表的草本植物花粉为主(>70%),乔木花粉含量多低于20%,形成草地景观。但不同阶段人类活动和环境特征存在差异:(1)591~645A.D.,乔木植物花粉含量(19%)全剖面最高,草本植物花粉含量(77%)全剖面最低,其中喜湿的莎草科花粉含量(16%)最高,表明该时期气候相对偏湿;(2)645~687A.D.,以蒿属为代表的草本植物花粉含量(94%)升至全剖面最高,而农作物花粉含量(禾本科≥35μm)达到研究段最高值(5%),表明该时期人类活动强度大;(3)687~706A.D.,乔木花粉含量(10%)上升,禾本科(≥35μm)花粉含量降至2.5%,表明该时期人类活动强度下降。
- 【会议录名称】 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十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 【会议名称】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十届二次学术年会
- 【会议时间】2019-10-11
- 【会议地点】中国四川绵阳
- 【分类号】Q914;P467
- 【主办单位】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