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aSAH危重程度及预后的影响
【作者】 李司司; 杨鹏飞; 赵瑞; 洪波; 许奕; 黄清海; 刘建民;
【机构】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
【摘要】 目的: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以及无创神经影像学的发展,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患者合并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逐年上升。研究显示,接近5%的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可合并颅内动脉瘤。服用抗栓药物治疗是预防缺血性卒中的重要手段。但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治疗是否会增加此类患者动脉瘤破裂出血风险、加重破裂后的严重程度并导致预后不良,目前尚存争议。本文旨在探讨发病前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SubarachnoidHemorrhage,a SAH)患者病情危重程度及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2014年1月至12月期间确诊a SAH并接受介入治疗的病例,收集其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发病前是否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分为观察组(病前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服用史)和对照组(病前未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比较患者基线资料、临床分级(WFNS评分)、影像学特点(FisherCT分级)、治疗方法及预后(m RS评分)。结果:2014年1月至12月我中心入院SAH患者263例。其中45例患者造影阴性;2例患者病情较重,家属要求自动出院;20例其他血管病变(AVM,DAVF等)引起的SAH;5例由于动脉瘤位置及手术费用等原因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其余191例诊断a SAH且入院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纳入研究。纳入病例中7例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服用史,184例无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服用史。研究发现,观察组的平均年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9);然而,两组入院病情危重程度(WFNS分级,p=0.918)、Fisher CT评分(p=0.678),以及介入治疗术后不良预后率(mRS>2)没有显著差异(p=1.000)。结论:患病前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病史的a SAH患者年龄显著偏高,然而病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不影响a SAH患者的入院病情严重程度以及介入治疗的预后。
- 【会议录名称】 第十三届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年会摘要集
- 【会议名称】第十三届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年会
- 【会议时间】2018-06-01
- 【会议地点】中国山东济南
- 【分类号】R651.12
- 【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