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住院手术患者气管切开的相关因素及预后分析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林元相邓旺斌康德智王灯亮方文华王丰谢冰森余良宏姚培森

【机构】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

【摘要】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住院行夹闭或介入治疗患者气管切开的相关因素及预后,为气管切开的早期预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3.01-2016.12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住院行手术治疗的697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和气管切开相关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病人来源、GCS评分、HH分级、WFNS分级、Fisher分级、治疗方式、发病至入院时间、发病至手术时间、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瘤位置、动脉瘤个数、呼吸系统并发症、气管切开前ICU治疗时间、气管切开前住院时间以及住院死亡率。计量资料正态分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有意义的变量,使用受试者工作曲线进行二分类化,最后进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气管切开的危险因素。结果: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气管切开的共65例,发生率9.3%。总体住院死亡率6.9%,气管切开组住院死亡率32.3%,未气管切开组4.3%。经单因素分析发现,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行气管切开与以下10个因素有关:年龄、GCS评分、HH分级、WFNS分级、Fisher分级、高血压、动脉瘤位置、呼吸系统并发症、气管切开前ICU治疗时间、气管切开前住院时间。二分类化后的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3个变量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行气管切开的独立危险因素:按OR值(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呼吸系统并发症(OR=257.335,95%CI:48.508―1365.155)、气管切开前住院时间(OR=27.118,95%CI:6.810―107.983)、年龄(OR=5.399,95%CI:1.705―17.097)。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患者行气管切开,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所致,主要因素包括:年龄、GCS评分、HH分级、WFNS分级、Fisher分级、高血压、动脉瘤位置、呼吸系统并发症、气管切开前ICU治疗时间、气管切开前住院时间。而年龄、呼吸系统并发症、气管切开前住院时间是气管切开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气管切开并不增加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患者的住院死亡率,气管切开在需要的时候应尽早进行。

  • 【会议录名称】 第十三届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年会摘要集
  • 【会议名称】第十三届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年会
  • 【会议时间】2018-06-01
  • 【会议地点】中国山东济南
  • 【分类号】R651.12
  • 【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