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运动抗痛作用的国内外研究及对我国体育健康科学的启示

The research on exercise-induced antinociception at home and abroad and inspiration to the sports health science in China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王成浩何辉熊开宇吕媛媛邱丹

【Author】 WANG Chenghao;HE Hui;XIONG Kaiyu;LV Yuanyuan;QIU Dan;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机构】 北京体育大学

【摘要】 运动的抗痛效果正引起更多基础医学领域的研究注意,相较于体育领域而言投入了较多的研究资源。通过结合分子细胞水平的研究,运动抗痛效果的机制得到了更深刻的揭示。本文通过查阅文献综述,介绍现今运动抗痛研究的主要所在地域、方向、方法和层次等方面,为体育科学这一领域研究的提供思路与参考。从国家层面来看,美国、巴西和德国等对运动抗痛研究较多,我国对运动抗痛、止痛的研究相对匮乏。从实验模型来看,研究方向有慢性肌肉疼痛模型、足底炎症模型、坐骨神经损伤模型、胫骨骨折模型等,主要集中在运动性疼痛、神经性疼痛和应力损伤后疼痛的研究。对于运动策略而言,游泳和转轮是通常的运动形式;依据疼痛模型条件,一次性运动、长期规律运动和自由运动是采用较多的运动刺激;不同运动形式对抗痛的效应显然不尽相同,但普遍呈现了积极的治疗效果。神经在疼痛产生和感受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从中枢系统到外周神经,再到病灶周围组织,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研究路径。研究包括脑源神经性因子、神经生长因子,脊髓、病灶处白细胞介素家族、肿瘤坏死因子等炎症因子的表达。目前,我国运动抗痛、缓痛领域研究较少,体育健康科学的探索同样亟待开展。首先就发展目的而言,运动可以抗痛,同样可以致痛;研究运动致痛的原因,尤其是慢性骨骼、肌肉系统紊乱致痛的机制,对探究运动缓解疼痛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正确科学的运动才是良药;对抗痛、缓痛的运动策略的深刻挖掘及机制探究,尤其是在病理状态下运动处方的制定是运动科学、运动康复的研究热点。

【关键词】 运动疼痛研究现状体育健康
  • 【会议录名称】 2019中国生理学会学术年会暨张锡钧基金第十五届全国青年优秀生理学学术论文交流会及第十三届全国青年生理学工作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 【会议名称】2019中国生理学会学术年会暨张锡钧基金第十五届全国青年优秀生理学学术论文交流会及第十三届全国青年生理学工作者学术会议
  • 【会议时间】2019-12-20
  • 【会议地点】中国江苏南京
  • 【分类号】G812;R87
  • 【主办单位】中国生理学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