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长雄蕊野生稻和栽培稻种间杂种的获得及其遗传图谱的构建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金伟刚胡志航胡大棒邵少波顾一鸣裔传灯

【机构】 扬州大学

【摘要】 起源于非洲的长雄蕊野生稻(Oryza longistaminata)与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简称栽培稻)同属于稻属AA染色体组,但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长雄蕊野生稻积累了许多优良的农艺性状。通过胚拯救,本研究获得了黄华占与长雄蕊野生稻的种间杂种F1共13株,授粉成功率为41.93%,可交配性为20.97%。通过F1套袋自交,进一步获得了由156个单株组成的F2分离群体;杂种F1在剑叶长、剑叶宽、倒二叶长、倒二叶宽、每穗粒数和分蘖力等农艺性状上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株高和穗部性状明显偏向于父本长雄蕊野生稻;根据籼粳稻序列比对筛选了593个SSR标记,在双亲间具有多态性分子标记有254个,多态性频率为42.83%;基于长雄蕊野生稻和栽培稻测序结果,设计和开发了98个特异性Indel标记,44个在双亲间具有多态性,多态性频率为44.90%;利用这些多态性标记构建了覆盖长雄蕊野生稻12条染色体的分子连锁图谱,该图谱总长2104.28cM,标记之间的平均距离为12.02cM。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571624);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项目(15KJA210004)资助
  • 【会议录名称】 江苏省遗传学会201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江苏省遗传学会2019年学术研讨会
  • 【会议时间】2019-12-02
  • 【会议地点】中国江苏南京
  • 【分类号】S511
  • 【主办单位】江苏省遗传学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