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玉米抗黄曲霉毒素基因定位分析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张继敏印志同秦秋霞陈婷婷张延昭孙倩邓德祥

【机构】 扬州大学农学院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植物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

【摘要】 玉米在收获前后极易感染黄曲霉菌,而黄曲霉菌的次生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的毒性极强,具有强致癌性,培育高抗黄曲霉的玉米杂交种,能够有效的减少黄曲霉菌对玉米的污染,减小对人畜的危害。在本研究中,我们用RA×M5P构建的重组自交系为材料,对收获的种子进行黄曲霉菌接种,用ELISA法测定籽粒中AFB1的含量,对其进行连锁分析,共检测到2个QTL,分别位于8、10染色体上,LOD值为2.01-2.65,可解释表型变异为3.79%-5.90%,bin值分别为8.01和10.07;最后,我们对27个群体中已定到的抗曲霉真菌和穗腐病的QTL进行元分析,元分析表明在第1、第3和第4条染色体上,无论是其分布的MQTL,还是整合的原始QTL,其数量都是最多的,而在第6和第9条染色体上都是最少的,在bin值为4.06处的QTL在6个作图群体中已被报导。这些抗性基因位点对玉米抗黄曲霉菌基因克隆及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 【会议录名称】 江苏省遗传学会2014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
  • 【会议名称】江苏省遗传学会2014年学术研讨会
  • 【会议时间】2014-12-13
  • 【会议地点】中国江苏南京
  • 【分类号】S513
  • 【主办单位】江苏省遗传学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