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基于GS和GIS的北京地区美国白蛾时空分布研究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赵佳强张越潘彦平石娟

【机构】 北京林业大学林木有害生物防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林业保护站

【摘要】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Drury),属鳞翅目Lepidortera,灯蛾科Arctiidae,是世界性的检疫害虫,1979年在我国辽宁省丹东市首次发现,北京市为2003年在平谷区首次发现。为了明确北京地区美国白蛾种群的分布情况,探究影响北京地区美国白蛾分布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基于北京市林业保护站提供的多年监测信息,借助ArcGIS和GS+等软件平台,利用地统计学分析的原理,分析了2008年至2014年北京地区美国白蛾种群分布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研究结果显示:北京地区的美国白蛾每年发生3代,分别为越冬代、第一代和第二代;其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并且种群密度越大,聚集程度越大。分布特点是:多位于海拔400米以下的地区;分布趋势为:东部、南部多,西部、北部少,主要集中在东城区、西城区、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等地区。北京地区美国白蛾的数量变化规律为单年内越冬代成虫数量最多,一年之内成虫数量呈下降趋势,到翌年越冬代成虫数量回升,种群数量呈周期性变化。影响美国白蛾空间分布的因素有温度、地形和人为干扰。年最高气温会影响第一代和第二代美国白蛾的分布数量,年最低气温会影响该虫越冬代的分布数量,同时,人口数量和交通是致使美国白蛾发生严重与否的两个关键人为干扰因素。本研究推测入侵北京市的美国白蛾极可能来自于平谷区和河北省交界附近的美国白蛾种群,结合各年份的分布地图得出北京地区美国白蛾的入侵扩散大致路线为:首先从平谷区附近的河北省地区传入平谷区入境,然后从平谷区逐渐向京内的其它适生区域扩散,最终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稳定的聚集分布格局。本文旨在为美国白蛾的防治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为我国主要入侵生物的资源库建设提供基础数据。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1202102)
  • 【会议录名称】 第五届全国入侵生物学大会——入侵生物与生态安全会议摘要
  • 【会议名称】第五届全国入侵生物学大会——入侵生物与生态安全
  • 【会议时间】2018-08-03
  • 【会议地点】中国新疆乌鲁木齐
  • 【分类号】S433.4
  •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生物入侵分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