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的ITS序列鉴定及其瘦果传播方式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戴伟民陈曦宋小玲强胜

【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杂草研究室

【摘要】 一年生种子植物的传播主要以种子作为延续后代的载体进行。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 (L.) Kuntze)为一年生菊科草本植物,目前已对我国华北地区造成严重危害。因此,明确其分类属性和其种子传播特性,将有助于控制其扩散和危害。本文分析了入侵我国的黄顶菊样品和北美黄顶菊属的21个种的模式标本样品的ITS分子序列,总计128份。统计我国野外发生点的黄顶菊种子(瘦果)生物学指标、观察了其瘦果发育过程、测定了其水漂浮性和风传播性。结果表明,入侵我国的黄顶菊与北美模式标本黄顶菊的ITS序列分析结果一致,与其余20种黄顶菊属植物距离较远,表明黄顶菊形态上虽在入侵我国后发生一定变化,但应为形态适应性结果,而非属内种间杂交。测定野外黄顶菊,发现其单株饱满结实数大(6698±1651粒)、萌发率高(98.6%±0.0071)。瘦果可漂浮水面3天以上,但可能由于其无冠毛,导致随三级风传播距离仅1米之内。进一步分析已报道的26个种群遗传多样性(H值和I值)与经纬度的关系,发现遗传多样性与经度显著正相关性,即东部地区的遗传多样性高于西部地区。结合我国华北地区黄顶菊结实期的东北风向,以及其沿公路两旁和湖泊四周密集分布的特点,支持了黄顶菊目前在我国华北地区的扩散是以风传播为主,水漂浮为辅,这解释了黄顶菊自2003年首次在我国华北衡水湖地区发现以来,至今尚未进入其在中国的最适生活区的原因。但可以预见,一旦其到达河流上游地区,扩散方式将可能转变为水漂浮性为主,风传播为辅,导致大量种子随水流快速、长距离传播,而难以控制。本研究将有助于黄顶菊的快速检疫,以及进一步开展绿色环保高效的防治工作。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1201202)
  • 【会议录名称】 第五届全国入侵生物学大会——入侵生物与生态安全会议摘要
  • 【会议名称】第五届全国入侵生物学大会——入侵生物与生态安全
  • 【会议时间】2018-08-03
  • 【会议地点】中国新疆乌鲁木齐
  • 【分类号】S45
  •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生物入侵分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