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青藏高原中部古近纪化石植物群的新发现及其意义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苏涛吴飞翔刘佳黄健邓涛周浙昆

【机构】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摘要】 青藏高原中部的化石植物群对于认识高原新生代的植物多样性演变过程及其古环境变化历史尤为重要,但是目前对于该地区植物化石的研究还较为缺乏。我们近年来通过持续不断的野外工作,在青藏高原中部海拔近五千米的古近纪地层中新发现了一些不同地质时代、保持精美、物种丰富的化石植物群。班戈县上古新统至下始新统牛堡组所产植物组合,与下-中始新统美国西部绿河植物群具有极高的相似性;双湖县和尼玛县上渐新统丁青组发现的大型棕榈科(Palmae)叶片化石、苦木科臭椿属(Ailanthus)果实化石、大量草本植物植株化石,以及绝灭类群包括天南星科似浮萍叶属(Limnobiophyllum)、榆科椿榆属(Cedrelospermum)等。尽管牛堡组和丁青组中的植物组成存在较大差异,但是臭椿属、椿榆属和似浮萍叶属在两套地层中都有发现。这些化石植物群的发现说明:(1)青藏高原中部在古近纪的植物多样性远比现在更高,一些植物类群在高原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2)化石植物类群在区系成分上并不孤立存在,和北美、欧亚大陆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和印度次大陆的相似度较低,说明南面的冈底斯山脉极大地阻挡了与印度次大陆的区系交流;(3)直到晚渐新世,青藏高原的中部在整体讲还不是高原,冈底斯山和羌塘山脉之间仍然存在着低地。今后需要进一步开展化石植物群年代地层学研究,确定其可靠的地质年代;同时,深入挖掘化石植物群的古气候与古海拔信息,为高原的古环境变化历史提供依据。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41661134049);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重点研究项目(No.QYZDB-SSW-SMC016);中科院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野外工作专项经费(No.41688103)联合资助;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No.2017439)
  • 【会议录名称】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 【会议名称】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
  • 【会议时间】2018-09-17
  • 【会议地点】中国河南郑州
  • 【分类号】Q914
  • 【主办单位】中国古生物学会(Palaeont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