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中国西南地区豆齿龙属(Cyamodus)(鳍龙超目:楯齿龙目)一新种及其生物地理意义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王维李淳赵丽君周忠和

【机构】 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演化与环境卓越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浙江省自然博物馆

【摘要】 鳍龙类(Sauropterygia)是中生代海生爬行动物的一大支系,包括三叠纪的基干鳍龙类和侏罗纪、白垩纪的蛇颈龙类(Plesiosauria)。楯齿龙类(Placodontia)是基干鳍龙类中既原始又特化的一支。除早期成员外,楯齿龙类身披骨板,外形似龟,生活在浅海台地,牙齿特化成豆状,取食带甲壳的动物,化石主要见于德国、瑞士、意大利及中国的三叠系。近年来,我国云贵地区发现了大量保存精美的海生爬行动物新属种,但与其他类群相比,楯齿龙类不仅化石稀少,且多样性较低。本研究报道一件产自贵州关岭,晚三叠世卡尼期的楯齿龙类标本,其骨架几乎完整,头骨立体保存,与中国已知的楯齿龙类属种差别显著,但与欧洲的豆齿龙属(Cyamodus)极其相似。首先,通过对欧洲豆齿龙属标本的仔细观察,我们定性和定量梳理了属内形态变异,基于这件新标本,建立了豆齿龙属一新种,该标本也代表了世界上最完整的豆齿龙属个体之一。其次,我们对原有的楯齿龙类特征矩阵大幅扩充,加入了诸多头后解剖性状,验证了该新种的系统发育位置。这是豆齿龙属在东特提斯区域的首次发现,并将该属的延续时间确定到了晚三叠世,扩大了其时空分布。虽然楯齿龙类的游泳和扩散能力很弱,但其不同时期的各个支系,在欧洲和中国均有分布。由此可见,相隔万里的特提斯洋两端,动物群之间的种群交流比原先认识的更加频繁。尽管如此,由于特提斯洋中部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保存残破,各个类群的起源地区和迁移通道依旧扑朔迷离。

【基金】 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编号:XDB260000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772006);中国科学院大学国际联合培养博士项目(编号:UCAS[2015]37)资助
  • 【会议录名称】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 【会议名称】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
  • 【会议时间】2018-09-17
  • 【会议地点】中国河南郑州
  • 【分类号】Q915
  • 【主办单位】中国古生物学会(Palaeont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