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四川华蓥志留系白云庵组牙形刺生物地层学研究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陈中阳王成源樊隽轩陈清孙宗元李超

【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摘要】 牙形刺样品主要来自四川华蓥三百梯剖面的白云庵组上段。周希云和余开富曾对其中的牙形刺做过研究,划分了两个牙形刺组合带:Spathognathodus parahassi-Sp.guizhouensis带和Sp.celloni带。但由于文献中未附带图版,也未指明模式标本存放地点,因此无法对其中的形态属种进行厘定,也无法进行验证。笔者于2014年和2016年两次赴该剖面,总共采集了近50个样品,并对其中的牙形刺进行了分析。延限较长的单锥形分子或枝形分子构成的器官属占了极大比例,如Oulodus、 Panderodus、Pseudolonchodina和Walliserodus等。在这些标本中,并未发现带化石。尽管如此,但仍然发现了若干具有一定程度地层意义的器官种,包括Coryssognathus shaannanensis、Ozarkodina waugoolaensis和Ozarkodina cf.O.parahassi等。根据前人对华南扬子区志留系牙形刺的研究,C.shaannanensis见于Pterospathoduseopennatus超带至Pterospathoduscelloni超带,O.waugoolaensis见于Ozarkodina guizhouensis带至P.celloni超带,Ozarkodina parahassi见于O.guizhouensis带上部至P.eopennatus超带。综合上述几个种的延限,该地区白云庵组上段的牙形刺应该属于P.eopennatus超带,时代为特列奇期。这与该剖面龙马溪组笔石研究中认为该地区龙马溪组最高层位为特列奇阶Spirograptus guerichi带这一结论是一致的。

【关键词】 牙形刺华蓥白云庵组生物地层学特列奇阶
【基金】 中国科学院先导项目(编号:XDB26000000,XDA190501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502025)联合资助
  • 【会议录名称】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 【会议名称】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
  • 【会议时间】2018-09-17
  • 【会议地点】中国河南郑州
  • 【分类号】Q915
  • 【主办单位】中国古生物学会(Palaeont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