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乡土建筑“活化”的政策创新——以浙江金华市为例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桑广书李清徐晓娟

【机构】 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摘要】 乡土建筑是在历史上民间自发形成的传统建筑,是民间生产、生活的物质载体和乡土精神及本土文化的实体体现。包括乡土住宅、寺庙、祠堂、书院、戏台、商铺、作坊、牌坊、小桥等建筑形式,具有乡土性、民间性、遍在性等特点。浙江作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创建省,在全域旅游要素配置中,乡土建筑的"活化"与"再利用",是全域旅游创建的重要内容。以发展全域旅游为契机,探索政策创新,突破产权限制是乡土建筑保护的重要着力点。金华市居于浙江中部,金衢盆地中心,历史上是除杭嘉湖外的浙江富庶之地,传统农耕文化给金华积淀下大量建筑艺术精湛、体量规模宏大、保存相对完整、文物与文化价值突出的乡土建筑,在众多的乡土建筑中乡土民居是主体。目前乡土建筑特别是乡土民居的现状主要表现为:(1)空置与失修,随着城镇化,乡村人口特别是轻年人进城,乡村严重老龄化和空心化,乡村建筑大量空置;金华乡土建筑多为晚清至民国时期所建,多在百年以上,房屋空置后失去日常使用与维护,几乎普遍年久失修。(2)自然灭失与人为损毁,在无人使用的状态下,大量有很高价值的乡土建筑随风雨自然灭失;乡村翻建新房、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城镇扩张等使大量乡村建筑人为损毁。(3)随意改建,金华乡土民居为婺派院落结构,小则5间,大的五进数十间,院落自成体系,此大宅院20世纪50年代土改时少则分给几家,多则分给十几家,20世纪50-70年代家庭人口的增加又不断分家,使院落被墙壁、隔断、搭建物分割得支离破碎。(4)失窃,由于无人问津,牛腿、花窗、门板,甚至雕梁等木雕、石雕构件,生活器具,院内陈设等大量失窃。乡土建筑诸多困境的主要原因是:(1)产权限制,同一院落由多个产权人所有,建筑维护、保护、修缮很难取得一致意见。(2)使用价值渐失,居住者的流失使乡土建筑失去使者价值。(3)乡村衰落,随着乡村空心化,乡村居者寥寥且多为50岁甚至60岁以上人口,乡村凋敝。国家层面的传统村落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以及2016年1月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启动的"拯救老屋行动"为乡土建筑保护提供了国家支持和政策导向,但对于点多面广的乡土建筑国家层面不可能解决全部问题。全域旅游共建共享的理念为乡土建筑保护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乡村旅游、乡村民宿、乡村休闲、乡村养老等旅游新业态为乡土建筑提供了价值挖掘之源。通过政策创新,破解乡土建筑利用与保护中的产权难题,浙江金华市从三个方面进行政策创新:(1)收买,由村集体将产权分属多个主体的乡村民居整体收买,多存在于村集体经济实力雄厚的村,经翻修改造甚至落架大修后作为游客接待中心、文化礼堂、居家养老中心、展示展览馆等公共建筑使用。(2)租赁,从村民产权人手中租赁10-20年房屋使用权,租赁到期后无偿交回。通过置换安置将原住户搬出,引入民间资金对乡村民居进行修缮,主要在全域旅游发展中做住宿、餐饮,民宿、异地养老等经营性使用。(3)入股经营,已开发成景区的乡村,村民以民居入股旅游公司,由旅游公司出资对乡村民居进行修缮,经修缮的民居可村民自用,但需承担景区旅游功能,村民也可从事旅游商业化经营,村民与旅游景区共享旅游业收益,主要存在于乡村旅游业较发达的村。

【关键词】 全域旅游乡土建筑政策创新金华市
  • 【会议录名称】 浙江省地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乡村振兴高峰论坛论文摘要集
  • 【会议名称】浙江省地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乡村振兴高峰论坛
  • 【会议时间】2019-10-25
  • 【会议地点】中国浙江杭州
  • 【分类号】K879.1;F592.7
  • 【主办单位】浙江省地理学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