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四川盆地普光气田长兴组礁滩相发育模式及主控因素研究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李胜玉田景春杨栋栋

【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油气藏地质与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摘要】 四川盆地普光气田长兴组礁滩相的沉积格局控制着碳酸盐岩优质储层的展布,明确其发育模式及主控因素对礁滩气藏的勘探开发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本文基于野外剖面、岩芯等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晚二叠世长兴组沉积时期由于张裂运动差异升降,四川盆地形成台盆(洼)相间、西高东低的古地理格局,沉积相带呈北西——南东向展布,礁滩相带发育于台地与裂陷槽间的相对坡折部位。结合三维地震、录测井及区域资料,研究结果表明:普光气田长兴组礁滩相带由生物礁及生屑滩组成,岩性主要为浅灰色海绵骨架礁灰(云)岩、深灰色海绵障积礁白云岩及生屑白云岩,地震响应特征为低频、弱振幅的丘状杂乱反射。礁滩体的发育过程在时间与空间上具有特殊的演化规律,时间上具有两期性,长一期起始缓坡陆棚沉积基底之上,总体为缓坡型碳酸盐台地沉积,海绵生物礁主要发育于台缘斜坡上部、台内(内缓坡)高地貌,单个礁核厚度小,礁体间发育低能生屑滩;随着高位早期相对海平面的缓慢上升,缓坡型碳酸盐台地在长二期演变为镶边型碳酸盐台地,高能生物礁滩相集中发育于台地边缘带,礁坪厚度大,台内点礁位于靠近台缘带的开阔台地内部高地貌部位,礁体间发育高能生屑浅滩。平面上存在台地边缘生物礁与台地内生物礁两排分布的发育特征,台缘生物礁分布于分水1井西——分2井——毛坝1井一带,台内生物礁分布于毛坝8井——毛坝3井——毛坝7井西——普光102-1井一线及以北区域。在控制因素上,长兴组礁滩相的发育受起伏的古地貌及变化的海平面共同影响,主要表现为:继承性发育的台地沉积背景奠定了长兴初期的古地理格局,随着基底断裂活动及台地内部的张陷作用,促使该区形成台内隆起和坳陷,为台地边缘礁滩相、台内滩相的发育提供了有利的沉积基础;受相对海平面升降变化的影响,长兴组中、上部多为海侵并进型生物礁,纵向上具有三期旋回性的发育特征。第一旋回海侵快速且水体较深,礁体极少发育;第二旋回海侵规模减小,速度减缓,这种较高能环境下礁体较为发育;第三旋回受海退的影响,已发育的礁体受到影响而停止生长。

  • 【会议录名称】 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
  • 【会议名称】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
  • 【会议时间】2018-09-14
  • 【会议地点】中国四川成都
  • 【分类号】P618.13
  • 【主办单位】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地层古生物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SEPM(Society for Sedimentary Geology)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