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典型纳米材料对肝脏系统的生物学效应与分子机制研究
【作者】 陈汉清; 周爽; 朱玫霖; 汪冰; 赵宇亮; 丰伟悦;
【机构】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院重点实验室;
【摘要】 肝脏是人体中最重要的代谢和解毒器官。药物等外源性物质在肝细胞膜转运体的介导下摄取进入肝脏,在肝脏内经过Ⅰ相代谢酶和Ⅱ代谢酶的代谢转化,最终排出肝脏。因此,肝脏也更容易成为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攻击的靶点。在美国和德国,急性DILI病人约在急性肝损伤住院病人的11%和32%,而在中国有20%的急性肝损伤是由药物诱导肝损伤(DILI)导致的。在新药开发过程中,DILI是药物临床试验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DILI是药物开发过程中的重点关注问题。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质和高度可操作特性,对纳米材料进行合理的生物或理化修饰,纳米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疾病治疗、诊断、检测、示踪等纳米载体。因此,关注纳米材料的肝脏代谢和转运过程及潜在毒性效应机制,是纳米技术生物医学应用和安全性评价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纳米药物开发过程中的重点关注问题。因此,在本研究工作中,我们重点关注典型医用纳米材料(AuNPs)对肝脏Ⅰ相代谢酶(CYP1A2,CYP2A6,CYP2B6,CYP2C8,CYP2C9,CYP2C19,CYP2D6,CYP2E1,CYP3A4/5等)、Ⅱ相代谢酶(UGT1A1,UGT1A3,UGT1A4,UGT1A6,UGT2B7,UGT2B4等)和肝转运体(OCT1,OAT2,NTCP,OATP1B1/3,MRP3/4/6等)表达及活性的影响,揭示纳米药物在肝脏中的代谢及转运过程,和对肝脏脂代谢过程的影响及调控机制;并针对肝脏代谢性疾病开发新型纳米药物,并评价其疗效和作用机制。
- 【会议录名称】 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
- 【会议时间】2019-09-17
- 【会议地点】中国山西太原
- 【分类号】R99;TB383.1
- 【主办单位】中国毒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