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不同种属动物对中药潜在肝毒性的不同反应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张晶璇范琼尹王停

【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研究院

【摘要】 近年来,随着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不断增多,中药潜在毒性受到日益关注。痔血胶囊因其肝毒性不良反应已被撤市。在最近的研究中发现,白鲜皮可能是引起痔血胶囊肝毒性的主要成分。SD大鼠和ICR小鼠分别给予白鲜皮提取物后,动物一般状况良好,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给药组的动物体重和进食量无显著性差异;高剂量组动物肝脏的绝对重量和相对重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高剂量组大鼠肝脏组织可见有轻微的肝细胞小泡型脂肪变性,高剂量组小鼠肝脏组织可见肝细胞肿大和肝细胞凋亡增加;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高剂量组雄性大鼠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轻度升高,高剂量组雄性和雌性小鼠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明显升高,其它指标未见明显异常。根据上述结果,白鲜皮提取物对实验用大鼠和小鼠产生的肝毒性反应在病变类型及病变程度上可有不同,小鼠的反应重于大鼠。实验用大鼠和小鼠均是常用的实验动物,在以往的肝毒性研究中,因大鼠采血操作等比较便利,应用大鼠进行常规研究比较多见,而小鼠多用于机制研究。有研究显示,SD大鼠高甘油三酯血症模型和脂肪肝的模型优于昆明小鼠和Wistar大鼠,因其在胆固醇合成、代谢及对膳食胆固醇负荷的反应等方面更接近于人类。故此推测SD大鼠肝脏损伤时易发生脂代谢异常相关的病理损伤,本次研究大鼠实验结果亦显示大鼠肝脏发生了轻微的肝细胞脂肪变性。ALT水平升高,说明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ALT在肝细胞内主要存在于肝细胞胞质中,而80%的AST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中,轻度肝细胞损伤时只有胞质酶外溢,可见ALT升高,只有重度肝细胞损伤时细胞内线粒体破裂,方可见AST升高。本次研究小鼠实验结果显示小鼠的ALT和AST水平有比较明显的升高,且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小鼠肝脏亦可见肝细胞肿大,均说明小鼠肝细胞发生了比较明显的损伤。而大鼠实验中仅见大鼠肝脏组织轻微的肝细胞脂肪变性,ALT和AST水平无明显异常,说明大鼠肝细胞损伤较轻。大鼠和小鼠对潜在肝毒性受试物的不同反应,提示在研究中可以根据预计的肝脏毒性损伤类型,选择适合的实验动物进行实验研究,比便更好的暴露毒性反应。有关不同种属动物对肝毒性的不同反应的机制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 【会议录名称】 第二届临床中药学大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第二届临床中药学大会
  • 【会议时间】2018-09-08
  • 【会议地点】中国北京
  • 【分类号】R285.1
  • 【主办单位】中国药学会临床中药学专业委员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