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基于成分转化、体内代谢及药理作用的中药乌头炮制机制的研究
【作者】 张海; 孙森; 李盛建; 朱臻宇; 张国庆; 柴逸峰;
【机构】 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药材科; 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
【摘要】 根据《中国药典》2015年版,只有炮制后的乌头饮片才能入药,以免引起毒性反应。但是,乌头炮制后主要生物碱成分的变化、体内代谢及相应的药理作用还不清楚。本研究首先采用HPLC-TOF/MS分析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乌头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别,结果发现:乌头经过炮制后其生物碱成分发生明显变化,双酯型生物碱成分含量降低,单酯型和醇胺型生物碱成分升高,推测:在煎煮过程中,双酯型生物碱可能转变成了单酯型和醇胺型生物碱;通过对乌头中三类生物碱的代表性成分乌头碱、苯甲酰乌头原碱、乌头原碱水煎煮加热过程中的稳定性考察,显示乌头碱和苯甲酰乌头原碱在加热过程中都不稳定,最终都会转变为乌头原碱;同时,也对三个成分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个生物碱成分都能被肠道吸收,其中乌头碱的吸收效果最好;灌胃1mg/kg后,三个成分的达峰浓度分别是10.99,3.99,4.29ng/mL,半衰期分别为1.41,9.49和3.32 h,表明乌头碱既能被吸收也能很快的代谢或排泄,而苯甲酰乌头原碱虽然也能被吸收,但难以被代谢或排泄,在体内可能会产生积聚,从而导致毒性的发生;进一步,通过动物实验,对三个生物碱成分的强心作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乌头碱的强心作用最强,乌头原碱较弱,苯甲酰乌头原碱没有强心作用,从而进一步证明乌头炮制的机制在于:通过加热水解,使毒性较大的双酯型乌头碱转变为毒性小的单酯型和醇胺型生物碱,达到减毒的目的。
- 【会议录名称】 2016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六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
- 【会议名称】2016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六届中国药师周
- 【会议时间】2016-12-08
- 【会议地点】中国北京
- 【分类号】R283
- 【主办单位】中国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