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为什么不是丹霞地貌——张掖红山湾地貌的形成机理与分类问题初探
【机构】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兰州大学冰川与沙漠研究中心;
【摘要】 20世纪30年代,地质学家陈国达教授在对丹霞山作了深入研究之后,将当时华南地区的红石山地统称为"丹霞地形",并很快被学术界接受与采用。20世纪50年代,我国引进了"地貌"的概念取代"地形",称之为"丹霞地貌"。后经曾昭璇、黄进、彭华等学者持续深入的研究和推广,丹霞地貌演变成被广为接受的地质学、地貌学、地理学专有名词,而广东韶关丹霞山也因此成为丹霞地貌的发现和命名之地。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是近年来新开发的旅游目的地之一,红山湾一带的"彩色丘陵"景区,是其主要组成部分。加之电影《三枪拍案惊奇》拍摄地选择在此,因此很多人便把这里的地貌作为丹霞地貌而加以宣传。但"彩色丘陵"景区的地貌分类和命名,多年来存在较大争议。地貌分类是地理学研究成果的一种表达方式。我国红层地貌广泛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干旱区,以及青藏高原高寒区。不同区域的地质背景、构造条件、气候环境等迥异,形成的红层地貌在形态上完全不同。为了避免地貌命名和分类的混乱,需要根据具体的地貌形态、形成机理、演化模式乃至生态系统,对红层地貌给予准确分类。张掖"彩色丘陵"在地貌形态、岩性组成、地貌发育和演化过程等方面均与丹霞地貌有显著差异,与其他地方的丹霞地貌有很大的不同,既不顶平、也不身陡,显然不符合丹霞地貌的定义和基本特征。由于该景区范围内最近地名为红山湾,按照我国岩石地貌分类惯例,可将其命名为"红山湾地貌",作为红层地貌的一种亚类而与丹霞地貌并列。红山湾地貌,主要由白垩系泥岩、粉砂岩等细颗粒碎屑岩形成,以红色为主,夹杂有灰绿色、黄绿色、灰黑色等杂色沉积层。红山湾地貌呈现出多色条带的原因主要是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的泥质岩中铁的不同价态矿物含量差异所致,主体属于杂色泥岩地貌。该地貌类型,在新疆吉木萨尔五彩湾、布尔津五彩滩、甘肃永登咸水河、猪驮山、玉门红柳峡等半干旱和干旱地区亦有分布。红山湾一名也反映了其以红色为主色调及平缓山地的地貌特征,也是群众对此种地貌类型的直观印象,符合对新地貌类型命名的原则。
- 【会议录名称】 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33届年会暨重庆万盛世界地质公园创建与旅游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33届年会暨重庆万盛世界地质公园创建与旅游发展研讨会
- 【会议时间】2018-11-27
- 【会议地点】中国重庆
- 【分类号】P931
-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