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减压成形术治疗颌骨牙源性囊性病变的疗效分析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胡玲玲谢志坚

【机构】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

【摘要】 研究目的:通过分析不同颌骨牙源性囊性病变减压成形术后病损面积的变化情况,探究该术式在治疗不同囊性病变的效果差异,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5年12月就诊于浙江大学附医学院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经临床及摄片检查后被临床诊断为颌骨牙源性囊性病变、先前未曾接受相关治疗,并于本院病房住院行减压成形术治疗,有较完善术前及术后复诊记录的患者32例,应用Photoshop CS5对病损面积进行测量,统计并分析各类囊性病变的病损变化情况及差异。研究结果:(1)减压成形术能使病灶范围即有明显的缩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有效比例(△S>50%)达84.4%(27/32),8个月可达92.3%(24/26),而效果良好比例(△S>80%)随着开窗时长逐渐上升;对根尖囊肿(5例)及含牙囊肿(4例)的治疗效果明显,且均无需二期手术;对牙源性角化囊性瘤(20例)的治疗效果较好,6个月即有90%的病例显示有效,8个月后仅1例无效,除1例痊愈外均需二期手术;对成釉细胞瘤的治疗效果欠佳,3例成釉细胞瘤中1例无效,2例效果一般。(2)减压成形术后3个月、3-6个月、6个月以上的病变面积均有显著的差异(P<0.05)。不同种类囊性病变在不同时期的表现也有差异。根尖囊肿的病变范围在前3个月内就出现较明显的缩小(79.98±34.67%);含牙囊肿、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在3个月内病变缩小程度分别为35.58±27.38%和41.56±23.63%,3-6个月内逐渐增至71.60±5.07%和60.56±18.14%;而成釉细胞瘤的病变面积缩小较缓慢,6-14个月平均缩小51.01±20.83%。(3)随着囊腔的开放,根尖囊肿、含牙囊肿、牙源性角化囊瘤的病变面积缩小速率均逐渐减小,以最初2个月速率最大;而成釉细胞瘤的病变缩小速率的特征不明显,整个开放的过程中病变的缩小速率整体比较缓慢。研究结论:减压成形术对根尖囊肿、含牙囊肿的治疗效果较好且稳定;作为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的一期治疗,减压成形术能明显改善患者面部的膨隆畸形,缩小病变范围,促进骨的修复,有利于二期手术的实施,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而对于成釉细胞瘤,该术式仅可作为尝试性一期保守治疗,术后应密切观察,病变范围无明显缩小或出现扩大时应停止开放状态,并及时行手术切除。减压成形术后病变缩小的效果在6-8个月就较为显著,且之后的缩小速率缓慢,因此二期手术可在术后6-8个月就可进行,缩短治疗时长,利于该术式在临床的普及和实施。

  • 【会议录名称】 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 【会议名称】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
  • 【会议时间】2018-10-19
  • 【会议地点】中国重庆
  • 【分类号】R782
  • 【主办单位】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