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避雨栽培对苦瓜产量形成的影响
【作者】 余超然; 张白鸽; 宋钊; 陈潇; 曹健; 何裕志;
【机构】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广东省蔬菜新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摘要】 华南地区雨季时间长、强度大,不利于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 L.)开花授粉坐果,严重影响其产量形成。因此,苦瓜生产对保护地避雨栽培的需求越来越大。但避雨棚架造成遮阴弱光胁迫是限制产量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通过设置避雨栽培试验,研究弱光条件下苦瓜源库代谢能力与产量形成的关系,为避雨栽培的应用推广提供理论依据。以华南主推大顶苦瓜‘翠绿3号’为试材,2017年8月在广州市天河区(113°38′E,23°16′N)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大丰试验基地进行苦瓜避雨栽培试验。设置避雨栽培和露地栽培2个处理。前茬辣椒收获后晒田60 d,于8月搭建避雨棚。试验处理完全随机,重复3次。苦瓜1垄2行种植,每小区2垄,小区面积10.0 m×4.3 m,垄长10 m,垄面宽1.0 m,垄间0.8 m。每垄25株,行距0.6 m,株距0.8 m。种植密度11 600株·hm-2。苦瓜采用穴盘育苗(2017年8月8日播种),8月23日大苗移栽。底肥为鸽粪有机肥12 t·hm-2(N 18.1 g·kg-1,P2O5 20.9 g·kg-1,K2O 19.8 g·kg-1),初花期补施复合肥(15︰15︰15)750 kg·hm-2。其他田间管理均按当地高产栽培要求进行。避雨棚膜显著降低光照强度,距地面0.5、1.0和1.5 m高度分别下降56.19%、54.88%和58.90%,对不同高度温度和相对湿度影响不显著。避雨栽培下土壤淋洗减少,在苦瓜抽蔓期、盛果期,瓜田土壤容重、相对含水量和淋洗液体积均下降,其中淋洗液体积较露地栽培分别下降了57.23%和37.99%。避雨栽培显著提高苦瓜群体抽蔓期侧蔓生物量,对群体总生物量、主蔓和盛果期侧蔓生物量无显著影响。避雨栽培处理提高侧蔓生物量占地上部生物量的比例,抽蔓期和盛果期侧蔓/主蔓较露地栽培提高252%和50%。在避雨栽培处理下,苦瓜茎和蕾、花、幼果生物量分配率呈上升趋势,叶片的生物量分配率呈下降趋势。避雨栽培对苦瓜群体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无显著影响,避雨栽培下苦瓜群体叶面积(16 358.0 m2·hm-2)较露地栽培(11 838.23 m2·hm-2)提高38.18%,而其叶片载荷量(1.20 kg·m-2)较露地栽培(1.38 kg·m-2)降低13.57%,同时两处理盛果期总生物量接近,说明避雨栽培处理下群体叶片同化能力减弱,且单位叶面积碳水化合物转化为产量的能力下降,其产量的维持是由群体叶面积增加所致。苦瓜群体叶片同化能力的减弱可能是避雨棚遮光严重造成的,而露地栽培下光照充足,产量与避雨栽培的无显著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土壤养分淋洗,因此下一步需要研究苦瓜植株养分含量、瓜田土壤和淋洗液营养元素含量。
- 【会议录名称】 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
- 【会议名称】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
- 【会议时间】2019-10-21
- 【会议地点】中国河南郑州
- 【分类号】S642.5
- 【主办单位】中国园艺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