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心内膜炎一例
【作者】 吴海燕; 乌若丹; 张宏; 赵燕; 李文; 刘岁娟;
【机构】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
【摘要】 病例简介:患者,男37岁,因"反复胸闷、气促、腹胀半年,再发10天"入院,查体:T:36.6°,P:98次/分,R:19次/分,BP:90/70mmHg,A2<P2,心尖部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腹膨隆,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胫前以下凹陷性水肿。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10.8×10~9/L,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3.5×10~9/L,百分比32%,血小板87×10~9/L;DIC筛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11.4μg/ml,D-二聚体5.3μg/ml;寄生虫抗体:包虫抗体阳性、囊虫抗体阳性。胸片示:肺纹理增多,心影增大。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98次/分,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非特异性T波改变,左房扩大。眼底检查:双眼动脉硬化二期。腹部超声示:肝右后叶低回声区(考虑寄生虫感染)。头颅CT扫描脑实质未见明显异常;肝S6段及脾脏上份见片状低密度影,边缘模糊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感染待排。肺血管CTA示:肺动脉主干及分支、各叶、段未见充盈缺损。冠脉状动脉造影未见明显异常。超声心动图示:全心扩大,左室心尖部内膜环形增厚,心尖部附壁血栓形成,三尖瓣重度反流,二尖瓣中度反流,肺动脉收缩压重度增高,左室舒张功能障碍。综合考虑诊断为寄生虫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心内膜炎。讨论Loeffler心内膜炎又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心内膜炎,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累积心脏的表现,此病最早于1932年由Loeffler报道而得名。属于世界范围内散发的罕见疾病,男性多见,发病机制不明确,可能与嗜酸性粒细胞脱颗粒现象有关,其中颗粒蛋白、组织因子等对心内膜及心肌有显著毒性作用。其病理过程分为急性坏死期、血栓形成期、纤维化期。急性坏死期表现为心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炎症导致心肌损伤与坏死,该期持续时间短,临床上较难发现。在血栓形成期,随心肌炎症消退,心腔内可形成附壁血栓。系因嗜酸颗粒蛋白激活凝血因子Ⅻ、血小板以及单核细胞,从而促进凝血。纤维化期表现为心内膜胶原纤维广泛增生。该病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易漏诊或误诊,超声心动图对该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本例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考虑寄生虫感染所致,超声心动图提示全心扩大,左室心尖部内膜增厚,附壁血栓形成,左室舒张功能障碍,符合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心内膜炎血栓形成期的超声表现。超声心动图因其无创、简便等优势对该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 【会议录名称】 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 【会议名称】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
- 【会议时间】2018-12-07
- 【会议地点】中国天津
- 【分类号】R542.41;R445.1;R816.2
- 【主办单位】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