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稻田不同免耕轮作模式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机构】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摘要】 【研究目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南方稻田已得到广泛应用,其对土壤质量和作物产量的长期效应还需要深入评价;【方法】基于2004年在成都平原稻田建立的耕作定位试验,以当地传统麦稻周年旋耕+无秸秆还田(CW-CR)模式为对照,设置麦稻周年免耕+秸秆还田(ZW-ZR)、油稻周年免耕+秸秆还田(ZO-ZR)两种周年免耕轮作模式,定位10周年后分层取样测试了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和主要酶活性;【结果】和CW-CR相比,连续免耕配合秸秆还田促进了土壤有机碳和碱解氮含量的提高,在土壤表层增幅尤其明显,但降低了土壤全钾和有效钾含量。连续免耕还促进了直径>2 mm的水稳性团聚体的大幅增加。0~7.5cm土壤质量指数(SQI)排序为ZO-ZR>ZW-ZR>CW-CR。连续免耕造成了土壤保水性下降,水稻产量及周年生产力不及对照处理。【结论】本研究条件下,免耕可改善稻田土壤质量,ZO-ZR模式好于ZW-ZR模式,但土壤质量改善与水稻生产力提高不同步。
【基金】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CARS-03)
- 【会议录名称】 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2018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 【会议名称】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2018年度学术年会
- 【会议时间】2018-08-07
- 【会议地点】中国黑龙江哈尔滨
- 【分类号】S511
- 【主办单位】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