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蛭石基质中微型薯疮痂病防治药剂的筛选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邱雪迎李寿如刘红博赵伟全刘大群

【机构】 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河北省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本溪市马铃薯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

【摘要】 马铃薯是小麦、水稻和玉米后的第四大主粮作物,在我国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我国马铃薯种植规模的不断增长,病害对马铃薯生产的影响日益突出,尤其是各类土传病害传播蔓延的速度明显加快。目前马铃薯疮痂病作为典型的土传与种传病害,已在我国各马铃薯主产区普遍发生。为探索马铃薯疮痂病的防治方法,本研究在蛭石基质微型薯繁育过程中进行了疮痂病防治试验。首先对微型薯疮痂病斑进行菌株分离纯化,经科赫氏法则验证致病性后,采用CTAB法提取3个菌株的基因组DNA,采用链霉菌16S rRNA基因的通用引物16S1:5′-CATTCACGGAGAGTTTGATCC-3′,16S2:5′-AGAAAGGAGGTGATCCAGCC-3′进行扩增,回收测序后,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对菌株进行分子鉴定,确定3个菌株均为疮痂病原菌S.scabies。采用纸碟法对29种不同药剂进行皿内抑菌筛选,获得了效果较好的8种药剂,将其与2种酸处理和ZWQ-1生防菌剂同时进行微型薯苗床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本研究使用的测试药剂浓度条件下,在测试的11个处理中,ZWQ-1菌剂和福美双处理在收获前植株长势良好,无死亡现象发生;72%农用链霉素、咯菌腈、百菌清、柠檬酸和四霉素等处理均出现明显的影响,植株出现黄化,部分死亡,但后期会新生部分叶片;EDTA、亿度勇、氰烯菌酯和三唑酮处理植株均有大量植株死亡。微型薯收获后,经过对薯块数量和病害防治情况进行统计,清水对照收薯189粒,发病率为70.90%;咯菌腈和福美双收薯122粒和120粒,减产明显,但对病害的防治效果较好,分别为72.60%和57.92%;ZWQ-1菌剂、百菌清和柠檬酸处理收薯198粒、216粒和123粒,防效均较低,分别为33.26%、23.68%和19.11%;其余处理由于薯块收获粒数过少均不适合用于病害防治。综合几种处理的表现,福美双和ZWQ-1菌剂对植株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咯菌腈对植株生长有一定影响,因此结合使用这3种处理方法也许可以为蛭石基质苗床中S.scabies引起的微型薯疮痂病的防治探索一种有效的方法。尽管疮痂病的防治较为困难,但在广大研究者们的不懈努力下,充分结合各项有利因素,一定会探索出有效的防治方法,为马铃薯的优质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基金】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C2014204109);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ZD2018077)
  • 【会议录名称】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8年学术年会
  • 【会议时间】2018-08-24
  • 【会议地点】中国北京
  • 【分类号】S435.32
  • 【主办单位】中国植物病理学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