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两株引起柑橘果实腐烂病的病原菌鉴定
【作者】 雷建姣; 谢甲涛; 程家森; 陈桃; 姜道宏; 付艳苹;
【机构】 湖北省作物病害监测和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华中农业大学; 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中农业大学;
【摘要】 柑橘(Citrus)属芸香科植物,2017年我国种植面积超过257万公顷,产量达3 800万t以上,种植面积和产量都位居全球首位。在柑橘果实生长中后期、运输和贮藏期间,由病原真菌引起的烂果现象十分普遍,腐烂率通常为10%~30%,重者甚至高达50%,对我国柑橘产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研究柑橘采后病害危害及其病原鉴定,对柑橘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柑橘果实腐烂病在伦晚脐橙果上病状主要表现为果实皮褐化、坚硬、缩水,严重影响果实商品价值。前期对自湖北宜昌2017年采集的伦晚脐橙病果进行了组织分离,分离了获得了288株真菌菌株。本研究对其中两株真菌菌株LW45-1和LW43-2进行了分子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基于ITS、EF-1α和β-tubulin基因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表明菌株LW45-1、LW43-2与小新壳梭孢(Neofusicoccum parvum)聚为一枝,具有很近亲缘关系。28℃条件下在PDA上培养,LW45-1和LW43-2的菌落呈白色,着生大量气生菌丝。利用松针诱导菌株LW43-2和菌株LW45-1产孢,发现菌株LW43-2产孢困难,但菌株LW45-1可以产大量分生孢子。菌株LW45-1的分生孢子器壁黑色,分生孢子梗无色透明,着生在分生孢子器的内壁上,短棒状、有隔、顶端略尖,以全壁芽生方式产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纺锤形或椭圆形,薄壁、无隔、无色透明,且内有油球,分生孢子大小为(16.0~22.0)μm×(4.5~9.0)μm。这些特性与已报道的小新壳梭孢的形态特性趋于一致。结合分子生物学和形态学,鉴定菌株LW43-2和LW45-1为小新壳梭孢(N.parvum)。对菌株LW43-2和LW45-1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菌株LW43-2和LW45-1在15~35℃的范围内均能生长,30℃为菌丝最适生长温度。pH值适宜范围为4~7,最适pH为5。在PDA、OMA、MEA、WA、果肉+琼脂、果皮+琼脂和叶片+琼脂这7种不同培养基中,菌丝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在柑橘果皮+琼脂的培养基上生长最慢,且最早分泌墨绿色色素。致病力测定,发现菌株LW43-2和LW45-1不仅可以侵染果实引起腐烂,也可侵染柑橘叶片和枝干,这是首次报道小新壳梭孢可以引起柑橘果实腐烂病,为柑橘果实腐烂病的防治具有指导意义。
- 【会议录名称】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8年学术年会
- 【会议时间】2018-08-24
- 【会议地点】中国北京
- 【分类号】S436.66
- 【主办单位】中国植物病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