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应用性信息素迷向法防治桃园梨小食心虫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刘文旭冉红凡马爱红路子云李建成

【机构】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河北省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华北北部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

【摘要】 梨小食心虫属鳞翅目小卷叶蛾科,为世界性蛀果害虫之一。在我国除西藏外,其他各地均有分布。在果产区为害梨、桃等果树甚重。由于其钻蛀习性,防治较为困难,常规的化学防治难以达到防治效果,而且容易造成环境污染、杀伤天敌、果品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利用昆虫性信息素迷向干扰成虫交配是近年国内外兴起的一种新型害虫可持续治理技术,具有专一性强、无毒无害、不杀伤天敌、不污染环境等优点,近年来在田间害虫防治方面应用越来越广泛。2012—2016年,笔者连续5年在河北省保定市顺平县100亩桃园开展应用迷向丝迷向干扰成虫交配防治梨小食心虫,于3月底初见梨小食心虫成虫前在桃园悬挂迷向丝,每棵树悬挂1根,在迷向防治区悬挂三角型诱捕器监测成虫数量,每天统计诱蛾量,计算迷向率。同时在迷向区和对照区分别调查折梢率和蛀果率。结果表明,迷向防治区桃园梨小食心虫迷向率5年分别为97.39%、95.01%、97.24%、96.03%和99.72%,迷向效果明显;迷向区折梢率为2.25%,对照区折梢率为19.4%,防治效果为88.40%;迷向区蛀果率为0.11%,对照区为8.31%,防治效果为98.68%。无论对于新梢还是果实,大面积应用迷向丝对梨小食心虫均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利用性信息素迷向法对靶标害虫进行防治,干扰雄成虫迷失方向,丧失寻找雌虫的能力,降低交配概率,达到减少害虫种群数量的目的,是一种经济高效的防治手段,应用越来越广泛。应用迷向丝防治害虫的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迷向法不能完全控制害虫时,应与其他防治措施结合。

【关键词】 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防治
【基金】 河北省财政专项(494-0402-YSN-CIUZ);省农科院科技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A2015120303);省农科院财政项目(F16C10004)
  • 【会议录名称】 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与植物保护——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与植物保护——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
  • 【会议时间】2017-11-08
  • 【会议地点】中国湖南长沙
  • 【分类号】S436.621.2
  • 【主办单位】中国植物保护学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