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一沙一世界之浅述沙尘生物气溶胶研究
【作者】 唐凯; 黄忠伟; 黄建平; Teruya Maki; 张爽; Atsushi Shimizu; 马骁骏; 史晋森; 闭建荣; 周天; 王国印; 张镭;
【Author】 Tang,K.;Huang,Z.;Huang,J.;Teruya Maki;Zhang,S.;Atsushi Shimizu;Ma,X.;Shi,J.;Bi,J.;Zhou,T.;Wang,G.;Zhang,L.;
【机构】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金沢大学; 国立环境研究所;
【摘要】 全球每年大约有10-30亿吨的沙尘进入大气,约占对流层气溶胶总量的一半。亚洲地区每年约有8亿吨沙尘进入大气,其中,约30%沉降在沙漠源区,20%在区域范围内传输,剩下的约50%被传输至太平洋甚至更远的地区,且大部分气候模式显示全球增暖将导致大气沙尘量增加[1]。一些研究已经发现,沙尘中可以携带大量生物气溶胶,这些横跨大陆、海洋的沙尘向大气中输入大量的微生物及花粉,并通过长距离传播扩大了生物的地理分布范围,其对下游的大气环境、公共卫生、生态系统、以及天气气候具有潜在的重要影响[2]。但是,目前对沙尘微生物的源、传输、转化以及影响的相关研究甚少,尤其是在中国地区。亚洲沙尘主要源自塔克拉玛干沙漠和亚洲戈壁沙漠区[3]。鉴于此,2014年4月-5月,我们开展了首次沙尘-生物气溶胶观测实验,从兰州出发,途径武威、临泽,到达敦煌,积累了大量一手观测资料;2016年3月-5月,在亚洲沙尘传输路径上的内蒙古二连、河北张北、山东济南开展了沙尘联合同步观测,以期深入了解沙尘传输过程中的生物气溶胶。2017年8月,在内蒙古地区开展了大范围生物气溶胶移动观测,途径沙漠、戈壁、草地、林区等多种下垫面类型,以期了解不同区域生物气溶胶的差异特征。此外,有研究表明,源自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尘可抬升至高达10km,然后被传输到青藏高原地区[4]。鉴于此,2018年5月,我们在西藏拉萨和珠峰大本营开展了生物气溶胶观测,以期了解青藏高原地区的沙尘生物气溶胶。(S13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 【会议录名称】 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3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 【会议名称】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会议时间】2018-10-24
- 【会议地点】中国安徽合肥
- 【分类号】X513
-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