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生态毒理学发展简史
【机构】 山西大学环境医学与毒理学研究所环境科学研究所;
【摘要】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学和毒理学的快速发展,生态毒理学随之诞生,成为生态学和毒理学研究最重要的领域之一。生态毒理学发展史大致可概括为三个阶段:萌芽期、形成期和发展期。(1)萌芽期(1850~1969):从历史上看,一些人为因素对生态毒性影响的最早观测,可以追溯到19世纪50年代的工业革命,如蛾的工业黑化现象。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路易斯·卡逊(Rachel Louise Carson)著名著作《寂静的春天》发表之后,立即在美国和全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及其组分的危害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1969年6月,"生态毒理学"(ecotoxicology)这一术语最先是由法国科学家萨豪特(RenéTruhaut)教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由科学联合会国际理事会(ICSU)的一个特设委员会组织的一次会议上提出来的。从此,生态毒理学这一新学科的出现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形成期(1970~1977):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一些至关重要的生态毒理学问题摆在了世人面前,这些问题的出现促使生态毒理学这一新学科进一步形成发展。1972年,"国际生态毒理学和环境安全学会"(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SECOTOX)在欧洲成立,成员包括欧洲、远东和北美等国。1977年,法国萨豪特在《生态毒理学和环境安全》杂志第一期发表了题为"生态毒理学:目的,原理和展望"(Ecotoxicology:Objectives,Principles and Perspectives)的论文,详细介绍了生态毒理学这一新兴学科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并对该学科的发展提出了展望。同年,由法国科学家拉马达(Francois Ramade)编著的第一本生态毒理学专著《生态毒理学》(Ecotoxicology)问世。同年6月,第一个有关生态毒理学的专门学术刊物一一《生态毒理学和环境安全》(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由SECOTOX创办。1977年,与生态毒理学学科直接相关的第一本专著、第一个期刊的出现,以及萨豪特发表的题为"生态毒理学:目的,原理和展望"的论文标志着生态毒理学这一新学科已经正式形成。(3)发展期(1978~):1978年以来,生态毒理学在探讨、建立毒物对生态系统影响的各种试验研究方法方面,在为人类活动排入环境的毒物安全评价提供生态学参数方面,以及在毒物对生物种群、生物群落产生的效应等方面,都获得一些有意义的研究成果,使生态毒理学逐步成为一门重要的新兴学科。在中国毒理学会2011年编著的《毒理学学科发展报告》的"环境毒理学学科发展"和"生态毒理学学科发展"中对该学科定义为:"生态毒理学是研究有毒有害因素对非人类生物及其生态系统的损害作用及其防护的科学"。生态毒理学发展史证明他是密切结合人类实践,是在实践活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态毒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是通过建立更加规范、灵敏的研究方法,研究多种物质的复合污染、污染物长期低剂量作用以及重要污染物的大尺度生态毒理学效应。
- 【会议录名称】 毒理学史研究文集第十七集-毒物历史文化与博物馆研讨会
- 【会议名称】毒物历史文化与博物馆研讨会
- 【会议时间】2018-05
- 【会议地点】中国陕西西安
- 【分类号】R994
- 【主办单位】中国毒理学会毒理学史专业委员会(Section of Toxicological History of CST)、西北大学生态毒理研究所(Institute of Eco-toxicology of NWU)、毒理学史研究室(Division of Toxicological 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