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假载体AV-149在小鼠体内的进脑量及其对[18F]AV-133生物分布影响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武仙英张岩周雪张淑贤邓艾芳李根薰乔晋萍朱霖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放射性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帕金森病研究所

【摘要】 [18F]AV-133是一种新型F-18标记的脑内Ⅱ型囊泡单胺转运体(VMAT2)PET显像剂。它与VMAT2具有良好的特异亲合性(Ki=0.11nM)、较高的脑初摄取值以及理想的脑清除速率[1,2],是目前最具临床应用潜力的帕金森病早期诊断的PET药物。临床生产中为了降低剂量对工作人员的辐射损伤,此类药物的制备通常在医院PET中心现场完成,在铅室中采用自动化合成装置进行。为配合[18F]AV-133在中国的临床应用研究,Zhu[3]等改进了其自动化合成工艺,缩短和简化制备过程,但该工艺生产的产品中残留有非放射性的假载体AV-149,其与VMAT2也有一定亲合性(Ki=75.8nM)。在前期的研究中,已经考察了新制剂对小鼠生物分布,大鼠药代动力学,猴脑体外自显影实验和MicroPET显像的影响[3-5],证明假载体AV-149在一定限量范围内不会对[18F]AV-133显像造成影响。假载体对[18F]AV-133的脑分布除与Ki值有关外,还与穿过血脑屏障(BBB)的能力有关。本文研究了AV-149在小鼠体内的进脑量及其对[18F]AV-133生物分布的影响。小鼠尾静脉注射含不同剂量AV--149(03.2mg/kg)的[18F]AV-133的注射液,给药后不同时相,断头处死动物,解剖取出脑组织,分离纹状体、小脑、皮层、海马、下丘脑和余脑,采用计数,研究不同剂量AV-149对[18F]AV-133生物分布的影响。同时,采用LC-MS/MS方法测量脑组织中AV-149的含量,计算其进脑量,以及AV-149脑浓度随给药量的变化情况,考察AV-149穿过血脑屏障(BBB)的能力。结果表明,当AV-149给药量小于0.2mg/kg时,[18F]AV-133的生物分布不受影响,AV-149给药量为0.4mg/kg时,[18F]AV-133在靶组织(纹状体)中的结合将受到抑制,其它非靶组织中的结合不受影响,当AV-149给药量上升到3.2mg/kg时,[18F]AV-133在所有脑组织中的结合均受到抑制,说明AV-149的残留量大于一定限度时将会对[18F]AV-133的显像产生影响。另一方面,随着AV-149给药量的增加(0.053.2mg/kg),它的脑浓度呈线性升高,在此浓度范围内AV-149通过血脑屏障的量是给药量的函数。本文的研究结果为[18F]AV-133自动化合成新工艺的临床推广提供了重要数据,对[18F]AV-133临床质量控制中AV-149限度的制订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该PET显像剂的临床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假载体[18F]AV-133帕金森病
【基金】 国家973计划(2011CB504105);国家863计划(SS2012AA020831)
  • 【会议录名称】 第十二届全国放射性药物与标记化合物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
  • 【会议名称】第十二届全国放射性药物与标记化合物学术交流会
  • 【会议时间】2014-11-07
  • 【会议地点】中国安徽合肥
  • 【分类号】R965
  • 【主办单位】中国核学会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分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