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柔枝莠竹致病菌稷平脐蠕孢的分离鉴定及作为禾本科杂草生防菌的潜力评价
【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杂草研究室;
【摘要】 柔枝莠竹(Microstegium vimineum(Trin.)A.Camus)原产亚洲,在中国分布广泛,并且已经成为美国严重的外来入侵植物。通过对柔枝莠竹病害大量野外调查,从感染叶斑病的柔枝莠竹上分离出致病真菌。发病症状为罹病植株叶片上均可见大小不同的病斑,发病初期叶片中心出现明显的淡褐色病斑,圆形或椭圆形,边缘黄褐色,具黄色晕圈,宽2~3mm,长3~5mm,部分叶尖出现黄化,发病中期,病斑逐渐扩大形成矩圆形,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央呈现深褐色,严重时叶片病斑密集成片,叶片顶端枯死,发病后期叶片大都出现黄化或枯死,并伴随叶片卷曲,下部叶片较上部发病严重。经形态学特征和rDNA-ITS和GPDH序列分析,鉴定为稷平脐蠕孢菌菌株[Bipolaris panici-miliacei(Y.Nisik.)Shoemaker](菌株编号SX-5-2)。在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上生长较快,25℃黑暗条件下培养5天,菌落直径50~55 mm,青灰色,质地绒状,菌落背面黑褐色,无水溶性色素。分生孢子梗单生或丛生于培养基上,褐色,具分隔,未见分枝,顶端合轴式延伸,产孢痕明显,长可达210μm,宽4.1~6.5μm。分生孢子簇生于分生孢子梗顶端和下部产孢节上,长椭圆形或倒棒状,直或微弯曲,浅到黄褐色,颜色均一,具4~10假隔膜,脐点黑色,略突出,平截,53~100×12~20μm。进一步通过致病性、寄主范围测试以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评价,探究该菌作为禾本科杂草生防菌的潜力。结果表明:用每毫升104个以上的稷平脐蠕孢菌菌株的分生孢子的浓度,接种于主要作物及其田间杂草上,不会引起水稻、小麦、高粱、大豆、棉花、蔬菜等以及高羊芽、结缕草草发病,可以安全使用,但是,对玉米、谷子有较强或中等的致病性;对狗牙根、早熟禾、假俭草、马唐、看麦娘、菵草、牛筋草、狗尾草、柳枝稷、稗草、千金子、柔枝莠竹及其近缘属植物油芒、芒、金芽、日本莠竹、荩草、苏丹草控制效果可以达到80%以上: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蛋白胨、甘氨酸、赖氨酸以及尿素可作为氮源;麦芽糖、蔗糖、葡萄糖均可作为碳源:菌株SX-5-2最适温度为20-30℃,适宜pH范围4~8;以SCS和MV-PDA培养基生长最好、产孢最多,诱导产孢需光。可见,该菌株SX-5-2具有对主要禾本科杂草致病力强、对大多数农作物安全,具备除玉米、谷子等作物外的主要作物田及草坪防除禾本科杂草的生物防除潜力,进一步还需要深入开展生物学特性、生产工艺及环境适应性及其应用技术的研究。
- 【会议录名称】 第十三届全国杂草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
- 【会议名称】第十三届全国杂草科学大会
- 【会议时间】2017-08-07
- 【会议地点】中国贵州贵阳
- 【分类号】S451;S476.1
- 【主办单位】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杂草学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