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新生儿神经重症监护单元组建与临床早期应用评价
【作者】 严恺; 孔艳婷; 陆春梅; 葛萌萌; 叶晓峰; 张鹏; 王来栓; 程国强; 周文浩;
【机构】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
【摘要】 目的:建立新生儿神经重症监护单元(NNICU)应用于新生儿常见神经系统疾病,对神经危重症患儿开展诊疗监测并评价其对患儿的预后影响。方法:NNICU研究中心从2015年7月开始先纳入7类新生儿常见神经系统疾病,包括新生儿窒息、缺血缺氧性脑病、惊厥、化脓性脑膜炎、持续性低血糖、严重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日龄<28天,以既往回顾性神经重症患儿住院治疗数据作为对照。NNICU组建参考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儿童医院NNICU制式,已配备亚低温、视频脑电图仪、振幅整合脑电图、头颅B超、近红外光谱分析仪、视觉诱发电位仪、无线连续血糖监测仪,在患儿需要时利用这些仪器进行床旁监测或长时间监护,同时对后期难治性或随访过程中碰及预后不良的患儿进一步开展神经影像、分子诊断、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本研究的监测内容包括全身血流动力学评估、脑血流和脑灌注压监测、全身和脑局部的氧合功能监测、脑电生理监测、脑代谢监测、葡萄糖利用和营养状态评估、血红蛋白和血流稳态监测、脑部温度和炎症反应监测、神经细胞受损的生物标记物监测、神经影像学监测,并对多维监测结果进行整合、存储和分析。对这些干预所获数据,已建成包括临床电子病历数据库、新生儿电生理监测数据中心、新生儿影像检测数据中心、脑发育随访系统以及精准医学与遗传信息数据中心等5大模块数据库。前期采集住院期间死亡率、住院费用、住院天数、机械通气时间作为近期预后评价指标,远期的脑发育随访融合互联网医院、虚拟诊室、在线就诊、智能预约等服务模式,搭建移动信息交换平台,持续收集患儿信息,对患儿进行个性化干预评估和指导。研究人员统一将医疗信息保存于线下数据库,专人负责所有随访资料,完成数据中心管理。结果:2015年7月至今NNICU已纳入研究对象329人,其中新生儿窒息130例(30.16%)、缺血缺氧性脑病21例(4.87%)、新生儿惊厥86例(19.95%)、化脓性脑膜炎55例(12.76%)、持续性低血糖18例(4.18%)、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19例(4.14%)。329例神经危重症患儿中,视频脑电图监测329例(100%),aEEG监测148例(44.98%),神经影像多模态评价128例(38.91%),近红外监测81例(24.62%),视觉诱发电位仪18例(5.47%),无线连续血糖监测18例(5.47%),亚低温干预9例(2.74%)。比较同病种既往回顾性数据,住院期死亡率无差异;住院天数减少:新生儿窒息(35.4±24.6,P=0.032)、缺血缺氧性脑病(60.0±18.4,P=0.041)、新生儿惊厥(49.7±20.3,P=0.046)。住院费用减少:新生儿窒息(30244.33±12286.33,P=0.044)。机械通气时间减少:新生儿窒息(2.83±5.45,P=0.012)、缺血缺氧性脑病(3.95±6.83,P=0.044)、化脓性脑膜炎(3.3 1±5.77,P=0.032)。结论:NNICU的建立可改善伴有神经系统损伤或有临床脑病证据的早产儿和足月儿的神经预后。NNICU对神经危重症新生儿的早期干预可相对缩减窒息、HIE、惊厥等疾病的治疗时间,降低诊疗费用,尽早发现脑损伤的恶化与不良并发症的发生,指导个体化治疗。对后期随访中将计划进一步监测严重脑损伤患儿的神经发育结局和生活质量。
- 【会议录名称】 第十三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2016年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 【会议名称】第十三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2016年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学术年会
- 【会议时间】2016-07-21
- 【会议地点】中国浙江湖州
- 【分类号】R742
- 【主办单位】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江苏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上海市医学会儿科学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