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马铃薯疮痂病菌颉颃菌室内筛选与鉴定
【机构】 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河北省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摘要】 马铃薯疮痂病是目前马铃薯生产中的重要土传病害,当前尚无切实有效防治该病的化学药剂,因此对该病的生物防治资源进行挖掘是探索防治方法的有益途径。本研究从生物防治角度入手,对采集自不同地区的马铃薯栽培土壤和微型薯生产蛭石进行了微生物分离和疮痂病菌颉颃菌株筛选。以我国存在的不同马铃薯疮痂病原菌Streptomyces scabies(典型菌株CPS-1)、S.galilaeus(典型菌株CPS-2)和S.acidiscabies(典型菌株CPS-3)、S.turgidiscabies(典型菌株St-2)的典型菌株为指示菌,将采集的土壤样品自然风干后,采用筛土法皿内筛选对疮痂病原菌具有抑制效果的颉颃菌株,挑取并纯化后,将所得颉颃菌株用滤纸片法、平板对峙培养法进行活性验证并测量抑菌带,最终获得有明显抑菌效果的菌株6株。其中对CPS-1有抑制作用的4株,分别为H2-T7、H2-T8、H2-T9、H2-T10,抑菌带分别为2.3mm、5.0mm、2.0mm和3.3mm;对CPS-2有抑制作用的2株Sx-1-X2和Sx-1-T8,抑菌带分别为3.0mm和4.0mm。对6个菌株进行培养后,形态学特征表明其中含有放线菌2株、真菌2株、细菌2株。为进一步确定所得颉颃菌株的种类,将获得的细菌采用细菌基因组提取试剂盒,真菌和放线菌采用CTAB法,提取菌株的基因组。放线菌选用16S rRNA通用引物Pu/Pd,细菌选用16S rRNA通用引物27F/1492R,真菌选用ITS引物ITS4/ITS5进行PCR扩增。所得目的条带用琼脂糖凝胶DNA回收试剂盒回收后,交由上海生工进行测序。经过在NCBI GenBank中进行Blast比对,发现颉颃菌株H2-T8为玫瑰浅紫链霉菌,H2-T9为淡紫灰链霉菌,H2-T10和SX-1-T8均为巴西株青霉菌,H2-T7为嗜烟碱节杆菌,Sx-1-X2为产酶溶杆菌。这些疮痂病菌颉颃菌株的获得为马铃薯疮痂病的生物防治拓展了资源,接下来将对颉颃菌株的防病效果进行温室盆栽试验,进一步筛选可用的生防菌株。
- 【会议录名称】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
- 【会议时间】2017-07-25
- 【会议地点】中国山东泰安
- 【分类号】S435.32
- 【主办单位】中国植物病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