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四川小麦品系对主要病害抗性及变异监测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夏先全肖万婷叶慧丽章振羽魏会廷徐志

【机构】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摘要】 条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是四川乃至全国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常因其危害而造成严重减产、品质变劣。同时,四川也是全国小麦条锈病重要菌源基地和小种变异区之一。为持续稳定控制小麦条锈病、减缓白粉病和赤霉病等为害,2016年笔者在四川成都、绵阳、雅安、南充、宜宾和广安等不同生态区设立多个小麦病害鉴定监测圃,收集了各育种单位(公司)的小麦材料、高代品系以及主要生产品种1 663份,进行小麦抗条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性鉴定评价以及主要病害发生动态和条锈小种变异监测。受2016年春节前后两次降温和寒潮的影响,秋苗和越冬菌源降低,省内小麦条锈病总体发生较轻,同时由于不同麦区条锈菌地方优势小种存在差异,导致个别品种在不同病圃出现抗性差异,参试小麦品系中条锈病高抗、中抗和感病的比例分别占到45.5%、29.4%和25.1%;由于开春后的气候条件适合白粉病的侵染、繁殖和流行,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为害略重,参试品系中高抗、中抗和感白粉病比例分别为18.4%、25.6%和55.9%;由于小麦抽穗扬花期连续小雨较多,对禾谷类镰刀菌的繁殖有利,导致多数地市小麦赤霉病发生普遍,参试品种中有8份田间表现高抗赤霉病,需进一步鉴定验证,其余中抗、中感和高感赤霉病的品系分别占比为13.2%、61.3%和25%。2015年四川省小麦生长季节条锈病生理小种组成与之前年份相比出现明显变化,条中32和条中33小种出现频率下降特别明显,而贵农22致病类群的出现频率上升极快,占总数的46.97%。其中条中34(贵农22-9)已经上升为优势小种,其对19个鉴别寄主中除中四和Triticum.spelta album之外的其他品种均具有毒性,标志着条锈病菌毒性进化的一个新水平。由于条锈小种在转主寄主小檗上的有性繁殖和变异,加之生产上部分感病哺育小麦品系大面积种植,是导致类似条中34等的原稀有小种逐步上升为优势菌系的主要原因。为了避免把本身自然界中比例极低的毒性菌源人为助推成优势菌系,造成生产上的风险蔓延,在抗锈选育、病害试验等科研活动中,提出了尽量减少人为扩繁和扩散各类新菌系突变体,特别是不要在自然界中人工接种各类稀有菌系突变体的建议。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抗性鉴定生理小种变异监测
【基金】 四川省农作物育种攻关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麦类作物创新团队
  • 【会议录名称】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
  • 【会议时间】2017-07-25
  • 【会议地点】中国山东泰安
  • 【分类号】S435.12
  • 【主办单位】中国植物病理学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