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甘薯爪哇黑腐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黄立飞叶芍君陈景益房伯平黄实辉

【机构】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摘要】 明确引起甘薯储藏性黑腐病—爪哇黑腐病的病原菌,了解其生物学特性,为甘薯爪哇黑腐病的防治及抗病育种提供依据。对取自广东省广州市和海南省儋州市的病薯块进行病菌分离纯化。采用甘薯薯块接种法进行致病性测定;观察病原菌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otato dextrose agar,PDA)上的菌落形态;采用光学显微镜对病原菌在甘薯薯块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形态进行观察。对菌株CRI-LP1和CRI-LP8-1的内部转录间隔区(ITS)和延伸因子基因(EF-1α)序列进行扩增和测序。采用MEGA6.06软件和邻接法,将2个菌株与Lasiodiplodia属内24个种的代表性菌株基于ITS和EF-1α序列进化分析。此外,探索了培养基、温度、光照、pH值等条件对菌株CRI-LP1菌丝生长的影响,并测定了菌丝的致死温度。从病样上共分离纯化到11个致病菌株,其中:来源广州市7个菌株,儋州市4个菌株。不同菌株在PDA培养基平板上的菌落都是由灰白变黑色,并没有显著差异。接种到甘薯薯块上都可以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不成熟时呈透明状单胞,成熟后成为棕色至黑色的具有纵纹的椭圆形厚壁双胞状。基于ITS和EF-1α基因序列进化分析表明分离自海南儋州的菌株CRI-LP8-1与假可可毛色二孢(L.pseudotheobromae)的模式菌株CBS 116459聚为一簇,分离自广州的菌株CRI-LP1与可可毛色二孢(L.theobromae)的模式菌株CBS 164.96聚为一簇。随后对所有致病菌株的ITS和EF-1α序列分析表明:除菌株CRI-LP8-1外,其他菌株都与菌株CRI-LP1聚为一簇。菌株CRI-LP1在温度为30℃,pH值为4,PDA的条件下利于病原菌营养生长;病原菌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4℃。根据分离病菌的形态特征、柯赫氏法则证病及两个基因系统进化分析结果,确定了引起甘薯储藏性黑腐病——爪哇黑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为L.theobromae,并首次发现L.pseudotheobromae也是甘薯爪哇黑腐病的病原菌。此外,明确了病原菌的生物学特征,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基金】 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专项资金(CARS-11-B-5,CARS-11-C-17)
  • 【会议录名称】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
  • 【会议时间】2016-08-05
  • 【会议地点】中国江苏南京
  • 【分类号】S435.31
  • 【主办单位】中国植物病理学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