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Marcus理论(1992年诺贝尔奖成果)错在哪儿?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朱晓晴

【机构】 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摘要】 Marcus理论是由美国科学家Rudolph A.Marcus于1956年在Libby的电子转移思想基础上利用连续介质理论和双球模型推导出来的,用于描述外层电子转移反应活化能与状态自由能变之间的函数关系。后来经过Marcus及其他许多化学家的发展,该理论也适用于内层电子转移反应甚至原子核转移反应。几十年来该理论已被广泛地应用于许多化学科学领域。Marcus因创建Marcus理论1992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然而,由于Marcus理论预言的化学反转区里的反应过渡态坐标不在反应始态坐标和反应终态坐标之间,南开大学朱晓晴教授一直怀疑Marcus理论的科学性,尽管Marcus理论预言的化学反转区1984年被美国化学家Miller和Closs用实验观察所"证实"。为了挖出Marcus理论科学性错误根源,朱晓晴教授利用科学基本原理和形式逻辑对Marcus理论的假设和推理,对Marcus反转区所有的实验证据的可靠性进行了一一考证,发现了Marcus理论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1],Marcus反转区所有实验证据都是假的[2],从而彻底否定了Marcus理论的科学性[3,4]。该报告主要介绍Marcus理论原则性错误根源。

  • 【会议录名称】 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十五分会:物理有机
  • 【会议名称】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第四十五分会:物理有机
  • 【会议时间】2016-07-01
  • 【会议地点】中国辽宁大连
  • 【分类号】O643.1
  • 【主办单位】中国化学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