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临床分离变形杆菌功能性第2类整合子分子特征及播散机制研究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魏取好胡庆丰吕火烊陈国强沈蓓琼张萍周永列

【机构】 浙江省人民医院检验中心

【摘要】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变形杆菌中整合子及相关基因盒的分布及其播散机制。方法:选取153株临床非重复分离的变形杆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第1、2、3类整合酶基因,对第1、2类整合酶阳性菌株用PCR扩增并经酶切、测序分析可变区基因盒种类,PCR扩增第2类整合酶基因并测序确定其是否为功能性第2类整合子,ERIC PCR对菌株同源性进行分析。结果:153株临床非重复变形杆菌中第1类整合酶阳性的有96株(62.7%),第2类整合酶阳性的有101株(66%),未检测到第3类整合酶基因。其中86株细菌第1、2类整合酶基因均阳性。101株第2类整合酶阳性菌株中均成功扩增出可变区,经酶切及测序分析,共检测出4种不同的可变区基因盒组合:dfrA1-sat2-aadA1(60株)、dfrA1-catB2-sat2-aadA1(2株)、dfrA1-sat2(1株),其余38株细菌携带功能性第2类整合子,其可变区基因盒组合为dfrA14-orfP-orfQ-orfR,其中orfP和orfQ为新的基因盒样结构,但功能未知。ERIC PCR电泳结果表明其具有相同的电泳图谱,并明显不同于其他第2类整合子阳性株,提示通过克隆株播散的可能性大。结论:本研究首次在变形杆菌发现一种新的功能性第2类整合子,其可变区含有功能未知的基因盒样结构,同时携带第1类整合子。上述情形是否有利于细菌获得外源性基因盒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功能性第2类整合子是否具备条件在将来像第1类整合子一样在临床菌株中播散,需深入研究并加强监测。

  • 【会议录名称】 第四届中国临床微生物学大会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论坛论文汇编
  • 【会议名称】第四届中国临床微生物学大会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论坛
  • 【会议时间】2013-09-13
  • 【会议地点】中国江苏无锡
  • 【分类号】R440
  • 【主办单位】中国微生物学会临床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医学参考报社、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