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种植模式与密度处理对滨海旱碱地棉花群体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Effects of Planting Patterns and Densities on Cotton Population Development and Yield in a Dry and Alkaline Coastal Area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平文超张忠波蒋建勋刘毅李辉李洪芹柴卫东刘贞贞刘永平陆莉

【机构】 沧州市农林科学院沧州市南大港管理区农务中心

【摘要】 在滨海盐碱旱地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密度(6.0万株·hm-2和9.0万株·hm-2)、不同种植模式(大小行0.7m+0.5m、大小行1m+0.2m和等行距0.9m+0.9m)棉花群体发育和产量。结果显示:相同种植模式下,高密度9.0万株·hm-2处理的棉花产量均高于低密度6.0万株·hm-2处理;相同密度条件下,1m+0.2m种植模式产量最高,9.0万株·hm-2密度大小行1m+0.2 m种植模式籽棉产量最高为4504.7 kg·hm-2;株高、茎粗和单株果枝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叶面积指数则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上升,相同密度下,各模式处理的株高和单株果枝数为0.7m+0.5m<1m+0.2m<0.9m+0.9m,棉株的茎粗则相反;群体干物质质量以M2C1处理最高,相同密度处理下,群体干物质质量均表现为0.7m+0.5m>1m+0.2m>0.9m+0.9m;相同密度3个种植模式的中、下部透光率均为0.7m+0.5m<1m+0.2m<0.9m+0.9,高密度0.7m+0.5m、1m+0.2m和0.9m+0.9m模式的群体下部透光率分别为5.1%6.5%、5.7%10.8%和7.1%21.1%。结合生产实际,滨海旱碱地宜选用9.0万株·hm-2密度大小行1m+0.2m种植模式。

【关键词】 陆地棉旱碱地种植模式密度发育产量
【基金】 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棉花创新团队建设项目(HBCT2013030206);渤海粮仓建设专项“河北省拓棉增粮种植制度与关键技术研究”;河北省棉花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项目
  • 【会议录名称】 中国农学会棉花分会2017年年会暨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汇编
  • 【会议名称】中国农学会棉花分会2017年年会暨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
  • 【会议时间】2017-08-07
  • 【会议地点】中国河南郑州
  • 【分类号】S562
  • 【主办单位】中国农学会棉花分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