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26例中国伴皮层下囊肿的巨脑性白质脑病患者临床及基因突变分析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曹彬彬郭芒芒姜玉武谢涵吴晔肖江喜尚晶杨艳玲顾强吴希如王静敏

【机构】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山西大医院

【摘要】 伴皮层下囊肿的巨脑性白质脑病(Megalencephalic leukoencephalopathy with subcortical cysts,MLC,OMIM 604004)是由于MLC1或GlialCAM突变导致的一种呈常染色体隐性或者显性遗传的单基因遗传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头围增大及缓慢进展性运动功能恶化及头颅MRI弥漫性大脑白质信号异常及肿胀,伴有双侧颞叶、额叶前部和额顶交界区特征性的皮层下囊肿。改善型MLC患儿临床表现与头颅MRI在1岁内与经典型MLC相似,但1岁之后逐渐改善。约有75%的患儿可检测到MLC1突变,约有20%患儿可检测到GlialCAM突变,另有5%患儿致病基因尚未找到。迄今国际上己发现MLC1突变约70余种,包括错义/无义突变、剪接位点突变、小缺失突变、小重复突变、小插入与缺失突变及大缺失突变。GlialCAM突变约16种,其中14种为错义突变,2种为移码突变(Human Gene Mutation Databases)。目的对26例MLC患者进行MLCl/GlialCAM突变分析,明确基因诊断,分析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为进一步的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临床资料及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对MLC1/GlialCAM外显子及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区域进行扩增,应用DNA直接测序方法进行MLC1/GlialCAM突变检测,确定基因突变类型,明确基因诊断。结果26例MLC患者均以头大起病,其中除1例外均有不同程度的运动发育落后,头颅MRI弥漫性大脑白质信号异常及肿胀,伴有双侧颞叶、额叶前部和额顶交界区的皮层下囊肿或可疑囊肿。根据临床表现进行分型,25例为经典型,1例为改善型。26例患者MLC1/GlialCAM突变检测,19例发现MLC1两个突变位点,诊断为MLC1型;2例发现GlialCAM两个突变位点,诊断为MLC2A型;1例发现GlialCAM一个突变位点,诊断为MLC2B型;1例发现MLC1一个突变位点,3例未发现突变。MLC1共发现17种突变,包括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剪接位点突变与小缺失突变,其中有13种是国际上尚未报道的突变,在6例无亲缘关系的患者中均检测到MLC1c.772-1G>C(splicing mutation)突变,怀疑此突变类型为中国MLC患者的热点突变或始祖突变。GlialCAM共发现3种错义突变:c.274C>T(p.R92W)是国际上已报到的突变,c.203A>T(p.K68M)与c.395C>A(p.T132N)是国际上尚未报道的突变。结论本研究中MLC忠儿临床表型以经典型为主,MLC1/GlialCAM发现两个突变位点的患者临床表现为经典型,GlialCAM发现一个突变位点的临床表现为改善型。本研究对26例MLC患者进行了MLC1/GlialCAM突变分析,明确了基因诊断,为进一步的遗传咨询提供了依据。

【基金】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编号:2012BAI09B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0973227)
  • 【会议录名称】 遗传学与表观遗传学前沿暨第三届中国青年遗传学家论坛论文摘要汇编
  • 【会议名称】遗传学与表观遗传学前沿暨第三届中国青年遗传学家论坛
  • 【会议时间】2014-04-11
  • 【会议地点】中国江苏镇江
  • 【分类号】R742
  • 【主办单位】中国遗传学会(Genetics Society of China)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