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麦-油菜间作及瓢虫性激素释放对麦蚜和瓢虫种群动态的影响
【作者】 Severin Hatt; 徐庆宣; 韩宗礼; Frederic Francis; 陈巨莲;
【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Functional and Evolutionary Entomology,Gembloux Agro-Bio Tech,University of Liege; TERRA-AgricultureIsLife,Gembloux Agro-Bio Tech,University of Liege;
【摘要】 蚜虫(半翅目:蚜科)是全球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上的重要的害虫之一,通常采用传统的化学农药防治,但是"3R"问题(抗性、再猖獗和残留)突出,并对人类健康和生存环境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因此,如何采用无公害手段控制蚜虫为害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农田生态系统中,间作在增加植物多样性的同时也增加了蚜虫搜寻寄主植物的难度,同时还可以通过田间释放化学信息素以增加蚜虫主要天敌的丰富度。为探究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与油菜(Brassica napus L.)间作及异色瓢虫性激素(主成分:E-β-caryophyllene,α-humulene,α-bulnesene,Methyl-eugenol,β-elemene)对麦蚜和瓢虫种群动态发生的影响,于2016年4月12日至6月8日在河北廊坊实验基地进行田间试验,共4个处理:小麦单作;油菜单作;小麦-油菜间作;小麦-油菜间作+异色瓢虫性激素释放,每个处理3个重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田间调查的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与小麦-油菜间作相比,小麦-油菜间作+瓢虫性激素的处理可以显著增加瓢虫幼虫的数量(P=0.07),而小麦单作中的有翅蚜数量也明显高于间作(P<0.01)以及小麦-油菜间作+瓢虫性激素的处理(P=0.012)。不同处理间无翅蚜的数量无显著差异。这些初步结果证实,间作可以增加有翅蚜搜索寄主植物的难度,减少田间有翅蚜的发生量。另外,本实验还首次证明了在田间释放化学合成的瓢虫性激素可以显著提高瓢虫幼虫的数量。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将对黄盆收集的样品进行处理,以分析化学合成的瓢虫性激素是否也可以显著的增加瓢虫成虫的数量。
- 【会议录名称】 植保科技创新与农业精准扶贫——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
- 【会议时间】2016-11-10
- 【会议地点】中国四川成都
- 【分类号】S435.122.2;S476.2;S565.4
- 【主办单位】中国植物保护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