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苯中毒模型小鼠造血损伤的修复作用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李宏玲赵娜李聪吴奇峰刘浩中王海兰

【机构】 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重点实验室

【摘要】 【目的】近年来我国职业性苯中毒发病率一直高居急慢性职业中毒的前位。长期的苯接触以造血系统的损害为主,早期表现为单一的外周血细胞减少,到重度苯中毒可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全血细胞减少症,严重危害劳动者的健康与生命。本研究拟用苯中毒小鼠模型,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对苯中毒引起的造血损伤的影响,以明确BMSC与造血系统的关系,探索BMSC在苯中毒导致的造血损伤疾病中的治疗作用。【材料和方法】将BMSC供体小鼠,摘眼球放血,颈椎脱臼处死,收获骨髓细胞,制成单细胞悬液进行培养。待细胞融合至80%~90‰开始传代,取第3~5代细胞进行实验。40只无特定病原体(SPF)昆明种小鼠,每周3次(周一、周三、周五)于小鼠背部皮下注射苯/油混合液4 ml/kg(苯与橄榄油1:1混合),连续注射8周,每周称重小鼠1次,根据体重的变化调整注射剂量,建立苯诱导小鼠造血系统损伤模型。将40只苯中毒小鼠随机分为2组:生理盐水治疗组、BMSC治疗组。BMSC治疗组:每周1次经小鼠尾静脉注射BMSC 1×10~6个细胞,治疗2周,疗程结束后取样,进行小鼠血常规测定、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和脾脏系数检测。【结果】BMSC表面标志物经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分离纯化后得到的细胞高表达CD29(100%)、CD44(100%)、CD90(99.9%)和CD105(76.0%),不表达CD34(0.1%)和CD45(0.9%),提示所得贴壁细胞为MSC,表达MSC细胞特异性抗原标志而不表达造血干细胞、内皮细胞特异性抗原。通过苯诱导成功建立小鼠造血系统损伤模型,经BMSC治疗后小鼠一般状态明显好于生理盐水治疗组,外周血白细胞(7.32±2.17)、血小板(1026.84±147)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MSC治疗后小鼠骨髓各类造血祖细胞形成数量与生理盐水治疗组相比,BMSC治疗组的粒单核系造血祖细胞(72.0±6.8)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成功构建苯中毒小鼠模型;应用本研究建立的BMS(培养方法获得的MSC,保持了其表面标志的生物学特性,BMSC移植治疗对苯中毒小鼠的造血损伤具有一定修复价值,为苯中毒引起的造血损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间充质肝细胞血液系统造血
  • 【会议录名称】 中国毒理学会第七次全国毒理学大会暨第八届湖北科技论坛论文集
  • 【会议名称】中国毒理学会第七次全国毒理学大会暨第八届湖北科技论坛
  • 【会议时间】2015-10-25
  • 【会议地点】中国湖北武汉
  • 【分类号】R135.12;R-332
  • 【主办单位】中国毒理学会、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