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基于PLFA技术的入侵植物红毛草(Rhynchelytrum repens)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酶活性研究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王桔红陈文马瑞君张丽娜陈学林

【机构】 韩山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食品科技学院韩山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管理学院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摘要】 植物可通过根系分泌物及地上凋落物等方式向土壤环境提供微生物所需营养,故不同植物可能有不同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研究不同入侵程度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差异性,可进一步认识外来种入侵过程中的生态作用及其与土壤微生物的互作,对于揭示外来种的入侵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红毛草(Rhynchelytrum repens)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热带南非,后作为观赏植物和牧草引进中国,逃逸为野生种。由于其较强的耐热性、种子快速萌发等特性,近几年成为我国东南部重度入侵植物。本文通过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法和比色法对不同入侵程度的红毛草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酶活性进行比较,探讨红毛草入侵对其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从地下微生态角度为外来种入侵机制的研究提供信息和参考。结果表明:不同入侵程度红毛草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酶活性差异较大。随着入侵程度的增加,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呈现增长的趋势,分别增加了11.34%、19.60%、13.95%,放线菌变化较小。细菌含量在不同入侵程度土壤中均占主要地位。与非入侵地土壤相比,红毛草入侵使土壤蔗糖酶的活性增加了73.46%,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减小了59.33%,纤维素酶的活性基本没有变化。土壤中细菌和真菌含量与蔗糖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呈现正相关,与过氧化氢酶活性呈现负相关;放线菌、原生动物含量与蔗糖酶活性呈正相关,与过氧化氢酶和纤维素酶呈负相关。红毛草的入侵改变了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酶的活性;随着入侵的生态进程,微生物含量增加、土壤蔗糖酶活性增大,过氧化氢酶活性减小。

【关键词】 入侵植物红毛草PLFA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
  • 【会议录名称】 中国第七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 【会议名称】中国第七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
  • 【会议时间】2015-10-27
  • 【会议地点】中国云南昆明
  • 【分类号】S45;S154
  • 【主办单位】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植物化感作用专业委员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