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微泡超声增强庆大霉素对大肠杆菌抗菌作用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朱晗晓蔡迅梓严世贵

【机构】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

【摘要】 目的:探讨微泡超声是否可以增强庆大霉素对大肠杆菌的杀菌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配制107CFU/ml大肠杆菌(ATCC 25922)悬液,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超声组(B组),微泡剂(Sonovue,C组)组,微泡超声组(D组),每组含0、1、2μg/ml庆大霉素三个浓度亚组(各亚组n=8)。微泡浓度均为10%(v/v)。超声输出强度300mW/cm2,频率46.5KHz,占空比33%,辐照时间12小时。12小时后平板计数法比较各组内剩余细菌数量,取对数(log10CFU/ml)记录后行统计学分析。每组剩余菌液送透射电镜扫描,观察各组细菌微观形态结构差异。结果:庆大霉素浓度为0μg/ml时,A、B、C、D各组残留细菌量均值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庆大霉素1μg/ml时,C(6.86±0.29)组与A(7.44±0.6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D(5.44±0.49)组与A、B(7.19±0.38)、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0),而A、B组之间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304)。庆大霉素浓度为2μg/ml时,超声组(C,3.89±0.37)与微泡超声组(D,2.87±0.28)残留细菌量平均值较空白组(A,4.45±0.43)与微泡组(B,4.33±0.40)显著下降。且C组较A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7),C组较B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25)。D组较A、B、C、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0)。B组较A组值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594)。电镜照片提示微泡超声可以改变细菌细胞膜形态,细胞膜皱褶明显,且存在多处不连续。结论:微泡超声可以显著提高庆大霉素对大肠杆菌的抗菌效果,其机制很可能与"声孔效应"相关。

【关键词】 微泡超声大肠杆菌空化效应庆大霉素
  • 【会议录名称】 2014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 【会议名称】2014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
  • 【会议时间】2014-10-16
  • 【会议地点】中国浙江宁波
  • 【分类号】R96
  • 【主办单位】浙江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