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回顾性研究肩关节镜术后臂丛神经镇痛与静脉镇痛效果及麻醉性镇痛药量的比较
【机构】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摘要】 目的:比较肩关节镜手术术后应用臂丛神经镇痛与静脉镇痛,在镇痛效果,麻醉性镇痛药物的用量有无差异。方法:对2014年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行单侧肩关节镜手术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除外,<18岁患者,ASA≥Ⅲ级以及意识不清不能配合的患者,共63例,根据镇痛方法分为臂丛神经镇痛组和静脉镇痛组。其中臂丛神经镇痛组27例,静脉镇痛组36例。静脉镇痛组其中有30例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6例采用静吸复合全麻联合单次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此6例患者入室后先行超声(SoniSite公司,高频线阵探头6-13MHZ)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具体操作方法:超声探头套上无菌手套,沿颈总动脉外侧,对颈前斜角肌与中斜角肌之间肌间沟臂丛神经进行扫查,找到多个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区,周围被高回声晕围绕的目标神经干,超声引导下将穿刺针置于目标神经周围,注入局麻药(0.5%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混合液20ml),在注药过程中可根据局麻药的扩散调整针尖位置,使局麻药尽量包绕在目标神经的周围。之后患者接受全身麻醉,术毕采用静脉自控镇痛。臂丛神经镇痛组,先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方法同上,找到目标神经后用硬膜外穿刺针穿刺,注入局麻药(0.5%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混合液20ml),然后将硬膜外导管置入肌间沟,前端置于目标神经附近,将硬膜外导管外段固定于皮肤。之后患者接受全身麻醉,术毕经由留置的导管采用臂丛自控镇痛。镇痛效果评价采用(VAS评分法)视觉模拟评分法,将疼痛的程度用0至10共11个数字表示,0表示无痛,10代表最痛,病人根据自身疼痛程度在这11个数字中挑选一个数字代表疼痛程度。分别记录各组在患者出恢复室、术后24小时、术后48小时VAS评分。记录各组镇痛泵中麻醉性镇痛药物的用量。比较各组年龄、性别、VAS评分及术后镇痛泵中麻醉性镇痛药物的用量有无差别。统计学处理:采用JMTJFX简明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以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果:臂丛神经镇痛组女性15人,男性12人;静脉镇痛组女性20人,男性16人,两组患者性别分布无统计学差异。臂丛神经镇痛组年龄40-64岁之间,中位年龄为53岁;静脉镇痛组年龄35-68岁之间,中位年龄52岁,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臂丛神经镇痛组1例患者术后32小时硬膜外导管脱出。静脉镇痛组3例出现恶心。两组患者在术后48小时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臂丛神经镇痛组1.4+0.4分,静脉镇痛组1.8+0.5分,P>0.05)。与静脉镇痛组相比,臂丛神经镇痛组VAS评分在出麻醉恢复室时刻及术后24小时均降低(出恢复室时刻3.5+0.8分vs1.8+0.5分,术后24小时:3.7+0.9分vs 1.9+04分,P<0.05)。术后镇痛泵中麻醉性镇痛药物舒芬太尼的用量减少(110.0+28.8ugvs 61+21.4ug,P<0.05)。结论:肩关节手术术后应用臂丛神经自控镇痛效果优于静脉自控镇痛、麻醉性镇痛药物用量减少,且臂丛神经镇痛恶心呕吐发生率减低,但是臂丛神经留置导管容易脱出,需牢靠固定。
- 【会议录名称】 中国中西医结合麻醉学会[CSIA]年会暨第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麻醉学术研讨会、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汇编
- 【会议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麻醉学会[CSIA]年会暨第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麻醉学术研讨会、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
- 【会议时间】2015-06-26
- 【会议地点】中国江苏扬州
- 【分类号】R614
-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专业委员会(C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