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不同墓葬相似菌斑真菌类群及空气微生物类群的对比研究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马文霞武发思汪万福冯虎元

【机构】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所

【摘要】 墓葬遗址中,微生物腐蚀是文物保护工作最普遍的问题之一。本实验旨在对比不同地理距离以及同一地理位置下不同墓葬环境中相似形态菌斑的群落结构。样品分别采自嘉峪关五号墓、太原徐显秀墓、敦煌西晋砖壁画墓以及敦煌汉砖壁画墓,采用Buck Bio-Culture?Sampler采样器进行壁画附近空气样品采集,使用无菌棉签采集壁画菌斑表层样品,用无菌手术刀进行壁画基层菌斑采集。使用传统微生物培养方法,使用四种不同培养基进行培养,并鉴定分离得到的真菌菌株。实验结果显示,以下真菌类群在所有样品中均有发现,即Penicillium、Acremonium、Cladosporium、Aspergillus和Pseudozyma,表明所有墓葬内形态相同的菌斑均由相似类群构成。不同地理位置的墓葬菌斑优势类群各有不同,其中嘉峪关五号墓为Aspergillus(24%),太原徐显秀墓为Tritirachium(98%),敦煌晋墓为Pseudozyma(55%)和敦煌汉墓为Penicillium(52%)。壁画菌斑表层微生物浓度对比,太原徐显秀墓葬(37.15±2.97*106 CFU/g)和嘉峪关五号墓(26.17±5.88*104CFU/g)高于敦煌晋墓(3.148±1.81*103 CFU/g)和汉墓(16.65±5.31*102 CFU/g)。嘉峪关五号墓空气、表层和基层样品中同时包含Aspergillus,汉墓空气、表层和基层样品中均出现Penicillium和Aspergillus,而晋墓空气、表层和基层样品中均发现Cladosporium,证明了壁画菌斑与空气微生物之间的密切联系。PDA培养基所得真菌浓度(5.237±4.231*107 CFU/cm2)显著高于其他培养基,即PDA培养基最适于本实验真菌类群。

【关键词】 文物空气微生物壁画微生物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2CB0261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370450)
  • 【会议录名称】 中国菌物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 【会议名称】中国菌物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
  • 【会议时间】2015-09-20
  • 【会议地点】中国上海
  • 【分类号】K878.8;Q938
  • 【主办单位】中国菌物学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