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兰州-民和盆地早白垩世古地理环境及恐龙动物群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王宝红旷红伟柳永清刘燕学彭楠许欢陈军董超薛沛霖刘海徐加林

【机构】 长江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摘要】 甘肃兰州-民和盆地是中国西部较典型的早白垩世内陆沉积盆地之一,是在前侏罗纪基底上形成的断陷盆地。前人将早白垩世地层命名为河口群,并划分为8个非正式的组级单位,主要由一套湖相为主的红色碎屑岩系组成,遗迹化石丰富,从古生物属种、遗迹种属及孢粉化石推测盆地处于亚热带地区,反映盆地始终受潮湿和干旱古气候交替控制。大量恐龙足迹化石在甘肃盐锅被峡发现,包括有蜥脚类、兽脚类、翼龙等足迹化石;近期在河口盆地中铺地区也发现了植食性的恐龙骨骼化石,前人对盆地沉积环境与恐龙足印及骨骼化石方面都有较多的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次野外调查与室内研究,以盆地分析为主线,研究了河口盆地早白垩世古地理环境与恐龙动物群发育的制约关系这一前人较少关注的科学问题。通过对盆地的遗迹化石与孢粉化石特征、沉积地层序列、沉积古地理以及恐龙动物群埋藏环境对比分析和研究,将研究区划分为三种沉积相:冲积扇相、辫状河相与曲流河相,并进一步划分了泥石流、河道、边滩、心滩、河漫滩、天然堤等微相,同时结合恐龙足迹化石和骨骼化石的埋藏环境对比分析,盐锅峡恐龙足印化石埋藏层位是一套湖相沉积为主的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和含砾砂岩,中铺张家沟发现恐龙骨骼化石层位为曲流河相沉积的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岩性均较细,通过恐龙化石埋藏地地层及其沉积相的研究,推测早白垩世时期恐龙主要生活在水量充足、构造稳定的环境里,而沉积相变由早期的冲积扇相转变为晚期的曲流河相,也反映了盆地的早期干旱,晚期相对湿润的气候特点,同时早期构造运动强烈,不适宜恐龙的存活,晚期构造趋于稳定,气候与环境适宜,恐龙也因此得以大量存活下来。古地理环境的改变对恐龙动物群的生存与发展起制约的作用。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0914003);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基本业务费(J1106);中国地质调查局(1212011085477)等项目共同资助
  • 【会议录名称】 第十二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
  • 【会议名称】第十二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
  • 【会议时间】2012-10-18
  • 【会议地点】中国山东青岛
  • 【分类号】P534.53;Q915
  • 【主办单位】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地层古生物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SEPM(Society for Sedimentary Geology)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