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琼东南盆地沉积相展布及演化
【作者】 吕明;
【机构】 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勘探研究部;
【摘要】 在全区44口井、15000km地震测线13个层位的层序研究、古构造-古地貌恢复、物源分析的基础上,编制琼东南盆地古近系-新近系各三级层序的平面沉积相图一套共13张。从钻获原油中含4-甲基甾烷推测,附近凹陷中应有初始拉张期的古近纪始新世沉积。从地震剖面看多数断陷下部都见一套有一定成层性的弱反射层,与邻区北部湾盆地类比,可解释为湖相沉积;断陷边缘可有冲积扇、河流、三角洲发育。盆地中央的两个大湖及南、北断陷带的若干小湖大致呈轴向为反S型的雁行状分布,并可组合为东、西两个相似的单元,推测与红河断裂走滑所派生的剪切作用有关。下渐新世崖城组主要是一套局限海相沉积,因气候湿热、地势相对平缓,海岸平原、滨海潮坪、泻湖、沼泽、三角洲平原的面积较大,钻井揭露不同程度的含煤地层,主要分布在许多正向地貌单元周缘,尤其是盆地西北、东北及南部区域。断陷沉降中心处也有稳定的厚层半封闭浅海泥岩发育。晚渐新世开始新一幕的拉张,使地形高差再次增大,沉积物供应量增多,结果使各凹陷中心的沉积速率加大,沉积厚度增大,而凹陷边缘则沉积较少,地层厚度继始新统又呈明显楔状。反映在沉积上是陵水组中浅海相范围扩大,可作为局部盖层;近源扇三角洲增多,成为主要的储层类型;盆地内正地形之上或其周缘有滨海浅水台地砂岩及部分灰岩发育,因此是该组一直是主要的勘探目的层。新近纪下中新世三亚组是在一次大海退并伴之准平原化背景下发育的一套坳陷型沉积,一般以滨海、浅海和三角洲为主。盆地南、北部物源供应能力的不对称造成沉积特征的明显不同。北部海南岛物源量大且稳定,形成具明显沉积坡折的初始陆架-陆坡体系;南部隆起带剥蚀区范围有所减小,在其周缘形成大片滨海。同时盆地东、西向沉积亦有明显差异。东部以加积为主,陆架窄、陆坡陡,坡下重力流发育;西部与之相反。中央坳陷带深水区存在较强的自东向西的海流,造成水下侵蚀及垂直岸线物质搬运。由于地层砂质含量较高,储层较发育,该层是勘探又一主要目的层。中新纪梅山组沉积范围较大,但除东部中央坳陷深水区外,厚度普遍较小且侧向变化不大,反映沉积时地势较平缓,滨海与三角洲范围较大。由于气候适宜,浅水台地区可有灰岩或生物礁发育,尤其在西部1号断层上升盘一带。因钻井资料所限,盆地南部的沉积类型尚存争议。地震剖面常显示一套较大范围的强振幅、丘状或平行、连续反射,据北部浅水区类比,应与近源三角洲和滨海砂岩、台地灰岩有关。虽然南部离海南岛主物源区远,发育礁灰岩的可能性更大,但目前地震资料还缺少典型礁体的识别特征。上中新世黄流组以西部水深增大为特点,可能与红河走滑断层旋向的转变有关。虽然沉积范围不大,但深水相所占比例却不小。沉积格局上西部大规模沉降,沉积巨厚,与下伏层薄层浅水成鲜明对照。原盆地南部隆起区成为半深海,仅东南部少数高隆起区变为浅海。分析这套地层主要是沿莺歌海盆地长轴方向、西区越南陆架、东区琼东南盆地经海流搬运而来的沉积物的混合体,与中中新世末的全球性大海退有关。上新世莺歌海组总体为典型的陆架、陆坡体系,以浅海~半深海泥岩为主,陆架西宽东窄,原南部隆起已全部没入水下。本层底部在盆底中央有一条长240km的大型侵蚀水道横贯东西,横截面宽5~10km,下切深度可达400ms。该水道为盆底的高能海流或潮流冲刷所致,后间歇性地被深水泥岩或近源浊积砂岩所充填。
- 【会议录名称】 第十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
- 【会议名称】第十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
- 【会议时间】2008-09-22
- 【会议地点】中国四川成都
- 【分类号】P618.13;P512.2
- 【主办单位】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地层古生物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