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可可西里—巴颜喀拉三叠纪盆地的形成及演化
【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
【摘要】 可可西里—巴颜喀拉三叠纪沉积盆地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北东部。是古特提斯的一部分。盆地于泥盆纪被动陆缘的浅海基础上裂陷、拉开,早石炭世形成洋盆,晚石炭世洋盆北部开始消减、南部继续扩张,晚二叠世—中三叠世进入增生盆地和残留洋盆阶段,晚三叠世诺利期转化为周缘前陆盆地,三叠纪末完全闭合。其主体由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深海沉积、典型浊积岩系和晚三叠世诺利期浅海陆棚沉积构成,北部零星出露了中二叠世海山玄武岩+碳酸盐岩沉积,木孜塔格—东昆南阿尼玛卿构造带以北有早—中三叠世岛弧—弧后沉积。以盆地为中心具有向南北两侧陆块双向相背俯冲的极性特点,显示由泥盆纪大陆边缘盆地,石炭—中二叠世洋盆沉积至晚二叠世—中三叠世的增生盆地和残留洋盆演化的趋势。在可可西里—巴颜喀拉盆地的中西部饮马湖、巴颜喀拉山扎朵等地发现三叠纪地层最高层位,其中发育有浅海陆棚—海陆交互相风暴岩、潮汐层理及夹煤线沉积,采集到以膨凸厚壳的Myophori(Costatoria)mansuyi和Placunopsis remuensis属为代表的滨海相双壳类动物群组合,其中Myophoria(Costatoria)mansuyi,Myophoria(Elegantinia)venusta,Placunopsis remuensis常见于诺利划或晚三叠世地层,而且Myophori是扬子区诺利期的带化石,因此将其时代定为晚三叠世诺利期。可可西里—巴颜喀拉盆地具有南北两个物源区的特点。北缘的古水流向自北向南,南缘古流向自南向北,在秦岭昆仑接合部河卡山、鄂拉山为自司北向东南,另有来自扬子板块的古水流。玉树地区的古水流向自东南向北西,表明物源来自于南部甘孜—理塘造山带。有意义的是可可西里地区古流水向主要自北向南,晚期自南向北。砂岩碎屑、主量微量元素统计分析表明,盆地的陆源碎屑物主要来自盆地周边南北两条重要的造山带:一条昆仑造山带;另一条是西金乌兰—金沙江造山带,前者是主要物质来源区,可能还有大量来自秦岭—大别山的物源。可可西里饮马湖晚三叠世风暴岩、东昆仑鄂拉山等地中三叠世风暴岩及生物古地理、古气候及古地磁显示,可可西里—巴颜喀拉盆地及其周缘板块位于中低北纬地区。盆地南部和北部生物古地理及古气候有较大的差异,推测秦岭与昆仑结合的河卡盆地三叠纪时古气候处于亚热带和温带的过渡区。而盆地中南部的巴颜喀拉山、玉树地区当时处于热带地区。羌塘板块仅仅晚石炭世至中二叠世古纬度向北漂移的变化量就达25.3°±4.3°(南纬21.9°—北纬3.4°±4.3°),晚三叠世,羌塘地块与昆仑地块还存在一定差异,古纬度还差10个纬度左右,即相距1000Km,因而也反映了晚三叠世时古特提斯洋在该区的存在。
- 【会议录名称】 第十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
- 【会议名称】第十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
- 【会议时间】2008-09-22
- 【会议地点】中国四川成都
- 【分类号】P534.51
- 【主办单位】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地层古生物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