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上寺剖面晚二叠纪大隆组碳同位素异常及其古环境意义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白晓黄俊华吴夏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摘要】 晚二叠纪华南板块位于古特提斯海东缘,四川上寺剖面为二叠/三叠界线标准剖面的副层型剖面,吴家坪组为碳酸盐台地外陆棚沉积,至大隆组为斜坡沉积。岩性主要为硅质岩和钙质泥岩,与薄层状灰岩互层。研究样品采自四川上寺剖面晚二叠纪大隆组,为保存良好的碳酸盐岩。测试得到的数据包括δ13Ccarb13Corg和TOC,δ13Corg13Ccarb和△13C的剧烈负偏发生在大隆组的中部,与总有机碳TOC的突然升高相对应,指示富轻碳同位素的碳源输入。而TOC含量的增长指示缺氧环境下有机质保存的增加。海洋碳循环主要取决于"生物泵"作用,若海洋碳席保持不变,则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会使海水有机质富集δ12C,而海相碳酸盐岩富集δ13C。然而,各种频繁发生的地质事件都可以影响海洋碳库。例如上升流的发生,上升流会将海洋底层富12C的海水带至表层海,引起表层海无机碳和有机碳同位素的强烈负偏。此外,上升流将底层海水中的丰富营养物质带至表层海,引起微生物的繁盛,有机质埋藏增加,有机质的降解过程会进一步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形成缺氧条件使有机质能够更好的保存,因此TOC含量突增。再者,四川东部位于二叠纪扬子板块西缘,古特提斯海东。有上升流频繁发生的可能。从而引起碳同位素异常变化。除上升流以外,华南大隆组普遍发现的火山活动也可以解释轻碳碳源的输入。火山喷发释放大量富集12C的CO2到大气和海洋中。使得海水中的溶解CO2富集12C。然而,其对有机质保存的增加和缺氧环境的解释还有待研究。

【关键词】 碳循环上升流大隆组四川
  • 【会议录名称】 第十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
  • 【会议名称】第十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
  • 【会议时间】2008-09-22
  • 【会议地点】中国四川成都
  • 【分类号】P534.46;P597
  • 【主办单位】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地层古生物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