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雅鲁藏布大峡谷现生维管植物区系特征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赖阳均杨永刘冰林秦文王伟铭

【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摘要】 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处西藏东南部米林县和墨脱县境内,隶属于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最前缘的东喜马拉雅构造结构地区,其最深地段位于东喜马拉雅末端的南迦巴瓦峰(7782米)和加拉白垒峰(7350米)之间,高差在5000米以上,形成雅鲁藏布大拐弯和世界上最深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直接成因可归结于该地区地壳3百万年来的快速抬升及深部地质作用。自15万年以来,大峡谷地区的抬升速度达到30毫米/年,是世界抬升最快的地区之一。古地磁测量表明,前寒武纪时,南迦巴瓦峰的位置还在北纬13度附近,而现在已处在北纬29.30度附近,表明随着大陆的漂移,印度板块自白垩纪以来,己向北东方向推进楔入欧亚板块达15个纬度之遥。印度板块的北北东进和欧亚板块的碰撞和低角度俯冲,造成了板块之间的雅鲁藏布地缝合线带。这里地壳强烈上升,地幔上涌,作用于岩石圈和地表,决定了雅鲁藏布大峡谷和大拐弯的主要成因。独特的地质构造、巨大的垂直海拔落差以及多变的局部气候变化孕育了丰富且独特的物种多样性。成为我国唯一的具有较为完整植被垂直带的地区,既是热带植物沿雅鲁藏布江向高海拔扩展的高限和向北延伸的北限,同时也是温带植物向低海拔和向南扩展的低限和南限。植物种类组成是形成植物群落的首要条件,分析该区植物群落的区系特点和性质,对于认识植被的特点、分布、发生历史及古环境和植被等都十分重要。本研究在前人对该区植物研究的基础上,整合历史标本记录(37713份)和项目组采集的标本数据,形成了关于雅鲁藏布大峡谷朗县至墨脱县的最新植物物种编目,并基于此进行植物区系分析。本区植物区系具有如下特点:1、植物种类丰富。本区属于高山峡谷,自然条件复杂,自然历史悠久,植物经历了起源分化迁移和扩散等的系统发育和生物地理学过程,种类非常丰富。据本项目最新编目,本区分布5350种维管植物(其中蕨类463种),隶属于1259属226科,约占中国总科数(300科)的75.3%,总属数(3434属)的36.7%,总种数(31180)的17.2%,与中国各省区植物种数相比,较云南、四川、广西、贵州和广东等省种类少,但是比其他各省都多,是中国植物物种相当密集的地区。2、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复杂。由于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在青藏高东南地区形成世界第一大降水带,这既造成了大峡谷地区齐全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又使热带气候带在青藏高原东南地区向北推移了五个纬度,进而推动许多热带动、植物分布向北推移,促进了喜马拉雅山脉南北生物的混合与交流。因此该区植物区系中十五种分布区类型全部都有。从植物区系平衡理论来看,雅鲁藏布大峡谷植物区系整体上具有亚热带性质,其中热带成份占50%,温带成份占44%。由东向西热带性质逐渐递减,而温带成份逐渐增加。另外,由于喜马拉雅的快速隆起,不少植物辐射分化形成大量新特有类型,如杜鹃花属、马先蒿属、报春花属等。3、植物区系起源古老。雅鲁藏布大峡谷自中新世末以来形成,既保存了古老历史成份,也有大量的新发生的类型。该区植物区系从区系性质上看有明显的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特点,是热带和温带植物区系的两大区系结。从起源上讲,它是第三纪以后才发展起来的年轻区系,主要有三重起源:一部分是来自于古老的东亚植物区系成分包括了中国——喜马拉雅成分;一部分来自于南方的热带成分主要是印度——马来成分;第三种则是上述二种成分在这里汇合后发展起来的成分,也即喜马拉雅成分包括本区的特有成分。4、特有植物繁多。雅鲁藏布大峡谷特有植物资源丰富,本项目调查发现本区有包括合头菊属(Syncalathium)、胡黄连属(Neopicrorhiza)、翅果蓼属(Parapteropyrum)、金铁锁属(Psammosilene)、秦岭藤属(Biondia)、舟瓣芹属(Sinolimprichtia)等中国特有属17属。中国特有种则多达2019种,雅鲁藏布江维管植物特有种多达144种。这些特有种的分布区普遍狭窄,如:巨柏、翅果蓼、鳞果虫实、藏南杜鹃、墨脱吊石苣苔等。

  • 【会议录名称】 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第九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 【会议名称】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第九届一次学术年会
  • 【会议时间】2013-10-21
  • 【会议地点】中国广西桂林
  • 【分类号】Q914
  • 【主办单位】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