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云南剑川象鼻洞旧石器遗址孢粉组合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张继效王伟铭高峰

【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摘要】 象鼻洞位于云南大理剑川县甸南镇印盒村合江自然村,在2008年经专家考察鉴定为旧石器时期遗址,距今至少1万年,是大理地区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人类遗址。遗址所处的甸南镇位于北纬26°31′,东经99°55′,平均海拔2200米,其中最低点为合江自然村2125米,属南温带温凉气候,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热、雨热同季、干湿分明的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2℃,年平均降雨977.5毫米。地处滇西北地区,典型植被为亚高山针叶林,常见树种有云南松、高山松等。象鼻洞遗址距澜沧江支流黑潓江仅约500米。洞内堆积面积约50平方米,出土物除少量石器外,以少量牙齿化石和大量碎骨化石为主。洞外二级阶地堆积分布范围在1000平方米左右,中心区域面积约500平方米,出土物以大量石器为主,类型丰富。它的发现为了解大理地区古人类文化提供了宝贵材料,在澜沧江流域史前文化的对比研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遗址共分布有四条探沟,本文孢粉分析样品取自洞内西部探沟(即09T4、08T3)的东壁和西壁。该探沟呈东北到西南向,走向为240°,长2m,宽1m,西部位置堆积相对较厚,从顶部到底部深57cm,东部深约45cm。2013年,重新清理该探方,向东北扩30cm,在新鲜地层中采样。其地层自上而下可编号为7层,其中取样层为2-7层,共取13个样品,1-2号样品取自西壁第2层,3-4号样品取自西壁第3层,5-6号样品取自东壁第4层,7-9号样品取自东壁第5层,13号样品取自西壁第6层,10-12号样品取自东壁第7层。样品均为粉砂质,且含有大量石灰岩,并有螺壳等少量动物化石碎片。对样品的孢粉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当时处于温暖湿润的环境,植被以亚热带和温带成分为主,植物种类较为丰富。常见类型有:被子植物Nyssa,Rutaceae,Fagus,常绿Quercus,Pterocarya,Ulmus,Fraxinus,Ranunculaceae,Liliaceae,Chenopodiaceae;裸子植物Taxodiaceae,Pinus;以及少量的蕨类植物Polypodiaceae等。与农业相关的禾本科等植物花粉稀少,表明当时人们的食物可能仍以采摘为主,农业尚未发展起来。

【关键词】 云南象鼻洞旧石器孢粉
  • 【会议录名称】 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第九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 【会议名称】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第九届一次学术年会
  • 【会议时间】2013-10-21
  • 【会议地点】中国广西桂林
  • 【分类号】Q914
  • 【主办单位】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